连续5年被学生评为“学生心目中最棒教师奖”,华东师大哲学系教师蔡剑锋在华东师大2014届毕业典礼上发言时说:“在我心目中,这是一名教师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荣誉,没之一。”
在本学期《哲学概论》的最后一节课后,不知是什么学生在讲台上留了张条子,上面写道:“可惜是最后一节课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虽然还不可以摘掉固有些眼界,但至少了解了眼界的存在。Thankyou。”这一声默默的感谢,让蔡剑锋感觉到一个教师带给学生的影响力,有时虽然非常微小但却打开了通往常识的大门。
教学不搞“一碗水端平”
作为一名教师,蔡剑锋感觉最好的礼物是学生的成长,由于这是对他价值的最大一定。不过,在平时教学中,他却倡导不搞“一碗水端平”,而是“厚此薄彼”和“远近亲疏”。
“在一对多的教学方法中,特别是在大学里,我一直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觉。”蔡剑锋说,“大学生决不可以以自我为中心,等着别人来照顾自己,特别是在要紧的关节点上,必须要靠自己争取。”如此的“不同对待”事实上是鼓励学生愈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每学期,蔡剑锋都会公布我们的教学日程与与学生开放交流的时间表。“我在学生身上花的时间不少,但那只是由于这是我所喜欢并且善于的事情,不是出于某种道德的诉求。”蔡剑锋说。
“我欢迎学生提问,但不欢迎未经深思的无脑提问,你得先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有过不去的地方再寻求帮助,不然提问就成了习惯性的依靠,等着其他人把饭嚼烂之后喂给你吃。”蔡剑锋常常提醒学生的是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
一堂好的课都是用时间“砸”出来的。蔡剑锋一直感觉教学是一种交流方法,学生们携带或怀疑、或好奇、或感动的眼神,而一个好教师则在课堂中随时回话着学生们的反应……如此的互动可能是“慕课”没办法做到的,这也是蔡剑锋暂时不考虑开设慕课是什么原因。
哲学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
《邓小平理论》《哲学概论》《艺术哲学》……这类都是蔡剑锋开设的课程,或许不少学生都会感觉这类课程总是有的枯燥。可作为一名“入世”的哲学教师,蔡剑锋开篇第一课便会对学生说:“假如生活没给你不少,哲学不可能给你更多。”
在蔡剑锋诙谐幽默的课堂上,学生们对哲学和生活的考虑也被“点亮”了。在《哲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中的最后一题是“以自己历程来表述思想史某个问题域”。有学生以“给别人起绰号”为例论述“存在是对关联的领会”,蔡剑锋点评“该生的例子举得非常有趣,与看法契合度也非常高”;有学生论述了拒绝成长并不可以保存本真的自己,蔡剑锋点评“该生对自己的成长的深思表达得非常有说服力”;还有学生以“苏格拉没底,我的成长在继续”为题,蔡剑锋点评“看标题就了解回答非常风趣。”
蔡剑锋一直在告诉学生:哲学是与平时生活紧密相联的。“当你每每在哲学上若有所悟,你就应该意识到那是由于你在日常收成了成长。”蔡剑锋说,“改变世界并非一句惊人的大话,事实上,当你在日常成长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在现实地改变着世界了。”
2006年,蔡剑锋初为人师的第一年,创办了哲学系的念书会活动。“当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都非常宅,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流也极少。”为了搭建一个一同成长的平台,蔡剑锋发起了念书会,当时参加活动的只有10个人左右,时间和场地也得不到任何保证。2009年,蔡剑锋同时开办了两个念书会:一个读哲学文本,一个读文学文本。现在,念书会干扰力渐渐增加,愈加多的学者、教师加入了念书会。蔡剑锋一直说,华东师大给了他一个温暖、宽舒的环境,让他可以安心做他喜欢的事。对此,他一直感到十分幸运。
1日为师终生导师
“教学是一种交流方法。”在蔡剑锋老师看来,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他交流的对象永远是“人”,因此他暂时不考虑慕课,“我是个对镜头讲不来话的人。”为了与学生更好地交流,蔡剑锋开设了每人网账号,在这个“八零后”“九零后”学生熟知的互联网空间里,蔡剑锋与学生谈学术、讲生活、聊感情……
怎么样面对“后毕业时期的落差”?怎么样领会拥有是一种负担?成长是不是意味着舍弃理想?在蔡剑锋的每人网上,有不少是回答学生提问的帖子。“不少学生会问我一些学习日常的问题,我会把一些共性的问题发布在互联网上,供大伙参考。”面对择业、爱情、重压等问题,蔡剑锋一一给出了我们的答案。顾斐熠同学说:“比起哲学老师,我感觉蔡老师更像是个心理学博士。”
“问答栏目”是蔡剑锋更新频率最高的一个栏目,面对我们的学生,他有着一种“1日为师终生导师”的关怀。正如莫亚军所说的那样,“蔡老师的话,每每读来,总让我感到‘温顺的成全之意’。”
教学相长,互相成全。这是蔡剑锋对教师这份事业的理解,或许,正是由于这类和那些让人难忘的师生片段,他还一直快乐地呆在这个菁菁的校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