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母亲的时候,我一个人徘徊在铁窗前,点点星光,仿佛将我带回那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只有在母亲的臂弯里,一颗焦躁烦乱的心,才能淡泊宁静……”
12月14日上午,四川邛崃监狱服刑职员多功能大厅里,一场由服刑职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正在上演。
在悠扬的乐曲中,一个孔子模样打扮的服刑职员朗诵着《论语》里的经典名句“爸爸妈妈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古穿越到今天,为在狱中服刑的3名囚子传授孝道。4名服刑职员含着热泪表演的情景剧《梦》,动情的演出和从心底发出的呐喊,感染了台下的上百名服刑职员。
此时,在舞台幕布的后面,该剧的编剧、服刑职员郑雨,红着眼眶,内心久久不可以平静。这位过去国内某知名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在读博士,因容留、介绍卖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今年他已入狱服刑3年多。一个学法之人为什么知法犯法?华西都市报记者在演出结束后,与郑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学法犯法“对不起我的导师”
今年29岁的郑雨,个子非常高,戴着一副眼镜,言谈举止颇有礼貌。“我是2011年7月拿到博士录取公告书的,是当年学校仅有些两个博士保送生之一。”采访中,郑雨谈到我们的学业时,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骄傲。
他出生于辽宁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家庭,从小爸爸妈妈离异,跟随妈妈长大。“我上大学之前在班里的成绩是中等,直到经过努力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我的成绩开始在班里拔尖。”郑雨说,为了减轻妈妈供他念书的重压,他拼命钻研学术,不只在国内核心和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了十几篇专业论文,还拿到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这个同学眼中的“学术超男”,天天奔波于寝室和教室之间,“过重的学习重压和科研任务”让郑雨的内心日渐起了变化:“那个时候生活太单调、苦闷了,而且家徒壁立,虽然可以继续攻读博士让我非常激动,但内心归于平静后,还是对将来感到迷茫。”郑雨说,2011年9月薪学后,他靠一个月1000元的补助勉强保持生活,但离他给妈妈买大房屋、给自己买豪车的梦想却非常遥远。
开学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郑雨认识了校外一家酒店的老板。“他非常重视我的学历和文笔。”就如此,郑雨开始帮助老板在网上发布内容露骨的文章,每招揽一个客户,有20%的提成。“当时就是为了赚快钱,内心浮躁,压根没考虑过后果。”对于犯案的更多细节,郑雨低下了头,不愿多谈。沉默一会儿之后,他轻声告诉记者:“我是研究刑法学和犯罪学的,自己却走上了犯罪道路,特别对不起我的导师,每年教师节都会给他们写信,非常想念我的恩师!”
妈妈来信“鼓励我好好改造”
从过去的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郑雨极不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整天垂头丧气。管教民警先是找他谈心,然后送给他一本《弟子规》。郑雨不以为然,“这个就是儿童启蒙读物,我在大学期间读的都是康德、黑格尔、孟德斯鸠。”不过,他还是花了一周时间,把《弟子规》全文背了下来。入监教育结束后,郑雨开始投入到服刑改造中。
“我的劳动技能非常差,缝纫机如何也踩不起走。”郑雨说,从小到大自己几乎没做过家务,缝纫机更是没碰过,一踩脚踏板,布“哗啦”一下就滑走了,看到布上的线迹歪歪扭扭,他的自信心遭到了前所未有些打击。在管教民警的耐心帮助和开导下,郑雨说出了压抑很长时间的心里话:“《弟子规》中说‘爸爸妈妈呼,应勿缓,爸爸妈妈命,行勿懒’,由于我的年少轻狂,让妈妈承受着巨大的重压,退休了还在外面打工,给人家做饭,就为了给我汇生活费。”
在监狱方的协调下,郑雨的妈妈从东北老家不远千里来到了四川。“妈妈腿脚不好,为了来探望我,转了5次车。”看到明显憔悴苍老了很多的妈妈,郑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如雨下。从那将来,他开始调整心态,向其他服刑职员请教,不断改进劳动技术。空余时间,郑雨就给妈妈写信,汇报我们的现状。
3年多来,郑雨妈妈写给儿子的信件,已达50多封。“近期一封信是妈妈叮嘱我,天气凉了,注意添加衣服。”郑雨哽咽着说,妈妈每次落款都会鼓励他好好改造,争取减刑,却从来不说我们的生活有多艰难。“到目前我才了解孝道与身份无关,与财富无关,而是与内心相连。”在郑雨看来,狱中的不少服刑职员除去不懂法律,更多是如他一样,缺少道德修养和法治信仰。
入监教育《弟子规》是必学课
郑雨在邛崃监狱内部的改造刊物中发表了数十篇文章,与其他服刑职员推荐我们的改造技巧。他说,通过学习《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论语》等传统国学经典,自己开始使用方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思维去考虑问题,认罪、悔罪。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很多服刑职员在诵读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时,纷纷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邛崃监狱监狱长孙小虎说,服刑职员除少数是由于个性偏激、易冲动犯罪外,大多数走上犯罪道路均是道德诚信缺失所致,因此《弟子规》成为了邛崃监狱入监教育的必学课。监狱除去组建民警国学讲师团外,还在服刑职员中选拔出传统文化宣讲员,作为讲师团的有益补充,将国学传统文化引入到对服刑职员的具体教育改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