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凑在一块,常常会有一种领会:大家总是和那些孩子年龄差不多的父母——而不是和大家自己年龄差不多的父母——更像一代人。是的,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要会发生变化,父母关注的焦点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但,并非所有父母的关注点都能和孩子的成长需要维持步调一致。
这次的采访嘉宾是普陀区江宁学校校长吴庆琳。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吴庆琳发现,孩子成长的需要和父母关注的焦点,在孩子5、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个“分叉”,而这个阶段,也正好是小学到初中的衔接阶段。
为何会出现这个现象?父母该怎么样调整我们的节奏和孩子的成长需要维持一致?父母又该怎么样更好地伴随孩子度过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
Part 1
1到初三,父母的聚焦点在变
大家学校过去在父母中进行过调查,看看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父母对学校工作的需要是什么。调查下来,大家发现不同年级的父母关注的焦点不同,需要的差异也非常大。
1、小学二年级的父母常见关注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和身心健康,这个基本上承接婴幼儿园阶段的“养大于育”。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孩子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是否诚实诚信?在学校是否高兴,有没交到好朋友?老师是不是喜欢他(她)?父母常见关心孩子是否适应了小学生活。
父母关注的这类点和孩子这个阶段的成长需要是基本一样的,所以,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一般都没什么大的问题。
到了小学三年级,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了
小学三年级孩子们的学业表现会出现“分叉”,早期教育的痕迹淡化了,有的学习态度不好的孩子会感觉自己跟不上了。其实,这时“跟不上”总是不是智商水平的问题,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譬如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课后该背诵的没背,该抄写的没抄;或者没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等等。但这个时候,一些父母开始对孩子的学业出现焦虑情绪了。
到4、小学五年级,孩子10岁左右,这个时候是孩子形成小小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小高峰。孩子开始有了“我喜欢什么”“我对什么有兴趣”“我想干什么”这类自主的想法,而不像以前那样乖乖听从父母的安排。对父母来讲,就会感觉到孩子的脾气变“犟”了,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
另外,这个阶段,孩子的关注点愈加多地从自我、家庭扩展到周围的同龄人和社会,有了“朋友”的定义,开始进一步社会化。孩子这时特别看重“友谊”,虽然他们还未必真的理解“友谊”的意思,但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会比较容易影响到他(她)的生活。
譬如,和朋友在一块说说笑笑非常愉快,可能我整个下午情绪都变得非常不错;假如朋友“出卖”了我,向老师告了我一状,那我的情绪就一下掉到了低谷。
换句话说,这个阶段影响孩子情绪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学业成绩。
这显然和父母的关注点不同——这个阶段影响父母情绪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业成绩,由于立刻就面临“小升初”了。为了进入更好的初中,是否课外再上个什么补习班?是否要进步什么专长?是否要考取什么证书……这个阶段父母的关注点和孩子的关注点之间形成了一个落差。
不少父母会感觉到,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甜蜜”了,而是出现了一些磕磕绊绊。
到了6、7、初二,正是孩子的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会面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个大课题。也就是说,孩子们开始考虑:我到底是一个哪种人?其他人是怎么样看待我的?我是我心目中那个样子吗?
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会对星座有兴趣,这和大家小时候会对生肖、血型等有兴趣是一样的。归根到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期望知道自我。他们会感觉:我是这个星座,这个星座的这个特征非常像我,那我是否就是如此性格的人?
适应孩子们的需要,大家学校开设了星座课程。老师会根据星座给孩子们编组,一编组他们就发现:虽然我和你一样是天蝎座的,但大家的性格特点仿佛还是有差异啊。然后老师会给他们一些名人、偶像的星座,他们会进一步发现,原来同一个星座的人性格还是差异非常大。那样,性格到底是什么?性格是怎么样形成的?性格有好坏之分吗?老师就会把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告诉给孩子们。
但,6、7、初二的父母关注什么呢?父母的关注点都很集中:学业。孩子们感觉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重压也都聚焦在学业上。父母和孩子不同关注点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大家未必一直都能切中孩子成长的脉搏。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年龄段,大家的步伐未必踩得非常准,非常可能对孩子的认知会滞后于孩子的需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要承担不一样的任务。阶段性的目的不同,解决的重点任务不同,父母要有这个心理预期,而且要适合地调整好我们的状况,承担起这个角色。
在这个问题上,不少父母都是首次养育孩子,没办法预判孩子将来几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感觉,作为学校可以给予父母一些建议,提醒父母恰到好处地发挥家庭教育有哪些用途。
Part 2
小升初衔接的三个重点
教育最讲遵循规律。孩子的身心发展趋势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其他人对他的需要变成他对我们的需要如此一个过程。所谓成功的教育,就是孩子的自我觉醒。当孩子自己要成长了,自己有目的了,自己要好好念书了,这才是大家教育的成功。
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家学校在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衔接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换花盆”。
江宁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一个学校里好处非常明显,就是不需要面对“小升初”,但缺点则是缺少一个“换花盆”的过程。
所谓“换花盆”是借用园林方面的一个术语来进行比喻。种植花卉的人可能都了解,植物成长到一定量的时候,要给它换个花盆,如此植物才能获得更大的空间,苗木的根系可以长得更粗壮,营养吸收更充分。
孩子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孩子从一个阶段成长到另外一个阶段时需要一个过渡,需要一些外部力量帮助他进行顺利转化,这个阶段就是大家一般所说的“衔接”。幼小衔接的定义大伙都已经比较熟知了,其实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有一个“小初衔接”。
这个“小初衔接”不是让孩子上“小四班”“小五班”,而是要帮助孩子从心理认识上、学习态度上向初中过渡。所以,小学六年级这个阶段是很重点的,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初中的学习态度。
这类学习态度包含:上课认真听并做好笔记;课后作业认真完成,并做好基本的预习和复习;培养和老师、同学的交流能力和习惯……
孩子这个阶段会面临有多变化。譬如,小学一般语文课时不少,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为主,语文老师每天见面。到了初中,学科数增加了,语文课时相对降低,而且班主任的角色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一同承担,孩子发现老师不像以前那样每天盯着我了。是否老师不管,我就能自由了?
这个时候,大家总是会担忧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其实,这就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好时候。好的班主任,好的老师总是会在这个时候培养孩子自主性,让孩子认识到是为自己学习,从而培养老师在和不在都一样的学习态度。
家庭教育也一样,这时父母的监管方法也应该有个改变,促进孩子我们的成长。大家建议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目的,假如孩子可以完成父母就应该放下,假如孩子不可以完成父母可以进行一些指导。有空间才能成长,假如大人从头管到脚,孩子就没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了。
第二个是和孩子的交流方法要改变,话语系统要改变。
以前孩子小,父母和老师是权威,说话的语气可能是偏重指导、指挥的。目前要承认孩子长大了,有了自我,和孩子交流时要转变话语系统,尝试平等交流和交流。
假如继续用“从上往下”的方法和孩子对话,就可能压抑住孩子的自我,或者孩子就不想对你说我们的真实想法,通俗地讲叫“报喜不报忧”。长此以往,父母就没办法获悉孩子的真实状况。
所以,大家应该用交朋友的方法,平等的交流方法,听听孩子成长的烦恼,知道孩子自我的意识成长的脉搏。
就像前面说到的,孩子在6、初一时会慢慢开始关注一些和“自我”“独立”有关的话题,譬如:我是哪个?我想和哪个交朋友?我对学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喜欢什么老师不喜欢什么老师?我在班级、家庭中承担什么责任?我喜欢一个男生(女生),喜欢到底是什么?和学业有矛盾吗?什么是勇敢?怎么样表达我的勇敢……
在孩子的学业以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关注这类问题。可以借用时下的新闻热门、班级里发生的事情等等,和孩子聊聊天,慢慢地、有意识地渗透大家的价值观。在交谈中,父母的语气、语调、方法都要是平等的,着眼点在于帮助孩子自我成长,帮助孩子用自我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打造价值观。
在和孩子聊天时,掌握倾听孩子非常重要。这其中有个要诀是:父母要一定孩子的体验。面对一个情境,你害怕吗?害怕是什么感觉?你紧张吗?紧张是什么感觉?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感觉,譬如:“这有哪些好怕的!”或者是“不要怕,要勇敢!”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主体,他(她)的体验非常重要,别的人永远没办法去代替他(她)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假如一个人永远感受其他人的领会,那他就没方法真的领会我们的领会。换句话说,假如父母一直用“不要怕”“别紧张”这种需要压制孩子自己的情绪体验,他(她)可能慢慢就失去了领会、面对、处置这类情绪的机会和能力。
事实上,从孩子十岁左右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到十三四岁的青春期初期,悦纳自我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成长任务。由于面对升学重压,这个阶段父母总是把目光集中到学业上,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成长,但事实上后者对孩子以后形成完善的人格意义愈加重大。父母在这个阶段应该尽力帮助孩子知道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第三个是重压管理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该怎么样看待考试分数的问题。大家不少父母都有领会,孩子在小学时一直是90多分,到了初中只有80多分,到了高中甚至出现了不及格。这个现象其实和考试的目的有关。
小学基本是考教一体,也就是说考试的内容就是上课教的内容,考试也更侧重达标需要而非选拔功能,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能达到90分。初中开始考核拓展运用,学科出现考教离别,但大多数入门知识与能力还是与课堂需要一致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拿到80分左右,考好一点90多分,没复习好或者粗枝大叶也会落到6、七十分。高中的考试选拔性更强,所以高考考试150分的题目考个90多分是非常正常的。
有的父母没看到考试机制背后的这类原理,只看孩子的分数,所以非常焦虑,甚至双休日全部排满给孩子补课。大家不是说绝对不能补课,而是说不可以盲目补课,尤其是不要由于这种盲目把孩子真的需要的东西给抛弃掉了。
譬如,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察看、验证、调查、合作、查找资料等办法,这类都需要孩子在课余时间慢慢完成,但不少孩子疲于奔波念书,就没时间培养这类能力了。
6、初一的孩子需要时间进行探索探究,需要时间培养我们的兴趣专长,需要时间动手工脑,需要时间运动……假如孩子的时间都用来坐在教室里同意常识,就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出现身心不平衡,乃至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
所以,父母要和学校相互配合,真的知道孩子的状况,假如学习状况正常无需补课,若是学习技巧有问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技巧,对症下药。
在我看来,一个真的功能好的家庭应该是如此的:不管你在外面经过多少风吹雨打,回到家就感觉非常安宁平和,可以积蓄第三飞翔的勇气和力量。要形成如此的环境,就需要大家父母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