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爸爸妈妈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讲,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
缘由就是,现在,家庭生活方法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爸爸妈妈并未准时调整教子策略,另外,各种婴幼儿教育书刊充斥市场,不少爸爸妈妈生搬硬抄,操作起来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个新误区便出现了。
误区1:孩子应该放到第一
幸福指向→让孩子掌握关爱别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加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母亲对此深有感触, 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便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非常显 然,像力力如此自我中心的孩子以后是非常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2:目前的孩子都非常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掌握体验快乐
不少人都觉得,目前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了解。据调查,在三种状况下孩子最不高兴:一是爸爸妈妈吵架离婚时,孩子非常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忧自己没人 要。二是没人玩时。尤其是搬家后,爸爸妈妈给孩子不少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可以拍球、厕所里不许玩水,更不可以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不少孩子都想 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爸爸妈妈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类需要没被满足,那样即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爸爸妈妈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一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3:吃饭着装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掌握生活自理
不少爸爸妈妈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将来存活适应能力差,初中生爸爸妈妈铺床垫褥、大学生爸爸妈妈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爸爸妈妈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类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 干,初期爸爸妈妈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爸爸妈妈从示范到面对面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须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类方面,大 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孩子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4;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掌握克制需要
不少爸爸妈妈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日常的挫折是不可防止的。
假如大家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以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大家多半就非常满足了。而现实 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很多爸爸妈妈擅长克制我们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总是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 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掌握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爸爸妈妈应擅长对孩子说不,要他掌握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收获要远远高于不可以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不少爸爸妈妈缺少临场说不的处置方法。典型的过程是如此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购物,但到了街上,面对魅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 撒泼,大人感觉非常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不然就整理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如此处置的: 孩子撒泼,夫妻两个一商量,决定由母亲出面说,你想赖在这儿就呆这儿,大家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爸爸妈妈郑重地 和孩子交谈,让他一个人检讨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5:家务活爸爸妈妈干就好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大家小时候都被父母安排着承担肯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爸爸妈妈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做事。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将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后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爸爸妈妈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我们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渠道。譬如3岁可以端板 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整理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 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6: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掌握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一样的国度有不一样的对待方法,而不一样的对待方法又造就了孩子不一样的人格特点: 中国的父母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掌握的是推卸责任,抱怨别人;美国的父母是“没看见”,不去干涉,孩子掌握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父母是批评 指责,孩子掌握的是承担责任,探寻缘由。
其实不少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我们的事情让他一个人做,我们的责任让他一个人承受,譬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 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一个人出零烧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父母过后反复唠叨成效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