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孩子也狠拼,他们也上课外班啊——游泳、足球、棒球、划船、网球、篮球……基本都是运动类。他们为何要参加运动课程?说白了也挺功利的——为了有个好前途。
好好学习是否就无需呢?答案是“非常需要”。美国孩子也会好好学习,但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纯常识性的学习不应该被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都在拼搏,可我总感觉中国孩子的拼搏方向不对,时间也弄反了,再努力也不可以牺牲睡眠。美国孩子在运动,中国孩子在做题,有时还不惜损伤身体,熬夜做题。
作者:特雷西
........................................
这类天网上流传一张北大母亲的疯狂婴幼儿教育表,我看了很好奇,想了解美国母亲们都是如何想的,于是我拿着这张表分别给了几个美籍华裔妈和老白美国妈看,结果很有趣。
网上疯传的北大母亲婴幼儿教育作息表
华裔母亲的看法基本一样:要想把孩子培培养人上人,北大母亲给孩子安排的课程“可以有”,就是密集了一些。
而朋友圈里以“狠”出名的一位华裔虎妈则无所谓地说:“早上5点起床算早吗?我家孩子就是5点起床啊。晚上11点睡觉算非常晚吗?我家孩子就是11点睡觉啊。”不过当她后来听说北大妈的孩子只有9岁时,犹豫了一下,“年龄有点小,我家孩子已经高中了。”
美国母亲的看法也基本一样:虽然大家美国孩子也困难,可这位北大妈的日程表也太超前了,这差不多是美国高中生大学生的日程安排怎么样!
我的朋友,在美从事30多年教育工作的美国人梅根用了四个字来总结:很难想像!
1、美国孩子也狠拼
其实,在我看来,美国孩子天天也是忙忙碌碌的,有时他们的安排并不比中国孩子少。譬如,一个典型的9岁美国孩子,他的一天差不多是如此的——
早上7点到7点半起床,8点上学,下午3点左右放学,不少学校并没家庭作业,即便有,也是按星期布置的。每一个星期的作业总量放到一块,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了。
那我为何还说美国孩子忙?由于他们也上课外班啊——游泳、足球、棒球、划船、网球、篮球……基本都是运动类。他们的运动强度让人发指——有的孩子放学将来会上一个小时的游泳课,或者一个小时的足球课。
美国孩子的足球课基本不讲大道理,就是上场不停地跑不停地踢,一节课的强度大人都未必吃得消。记得我儿子头一次参加如此的足球课,踢到15分钟就受不了,躲在场边的树荫里大喘气乘凉了,可是好些比他小一两岁的孩子就能踢满全场,这都是从小训练的结果。
到了双休日,美国孩子们继续他们的各种体育课程,平常空荡荡的公园草坪上,到处都是足球班、排球班圈起来的练习场地。场上孩子挥汗如雨,场下父母呐喊助威。
陪孩子练球、给孩子助威的父母
所以美国父母也困难,咱们在中国陪孩子上奥数课、钢琴课,好歹还能在教室外面刷刷手机,可美国孩子练习比赛的时候,美国父母多数都在场外手舞足蹈加油助威,中场休息他们端茶送水,有的父亲甚至直接自己披挂上阵当教练,我在旁边看着就感觉他们好累。
我有一次住院,夜班护士维多利亚照顾了我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她下班之前来和我告别,说还要开车一个多小时去看儿子的棒球练习。“我已经连续14个小时没睡觉了,不过我需要去给儿子加油,这就是父母的生活。”
除去体育班,美国孩子常常参加的一个活动还有“童子军”,假如你去州立公园或者国家公园游玩,有时会看到一群群小朋友,他们背着超越自己头顶的大背包,穿着小短裤在泥泞里徒步行走,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白天学习野外存活,晚上还要露营,自己生火做饭。看起来是玩,其实完全是艰苦的修行。
别的不说,光说露宿深山,我过去在山里的宾馆住过一晚,只有一个感觉——冻成狗。
2、同样拼的非常“功利”
拉回到开头,我对教师朋友老白梅根说:“你就吹吧,还说‘很难想像’呢,你们美国孩子也挺惨的,天天累到大汗淋漓地才回家。”
梅根说:“拼搏的方向不同,华裔的孩子需要更多。”
前面说过,梅根当过30多年教师:“我教过很多华人孩子,也教过很多其他族裔的孩子。你们华人有个特征——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很看重学习,白人孩子下课去运动,华人的孩子下课去补习,补习结束还要去运动,然后到了双休日,你们还要上整整两天中文学校!我想说的是——你们什么都不想舍弃,你们的孩子就像是超人。”
美国的孩子为何要参加运动课程?说白了也挺功利的——为了有个好前途:
一方面,美国多数大学都招收体育专长生,提供体育类别的奖学金,不少成绩不好的孩子就盼着通过体育专长上大学;而假如孩子成绩很好,又在体育方面有成绩,申请大学的时候肯定是个绝好的加分项;
其次愈加要紧,在很多美国人看来,可以在体育项目,尤其是团体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甚至担任队长一类的角色,可以证明孩子具备最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而这两种素质是美国文化中特别重视的地方。
关于“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小事不能不说——
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儿童博物馆玩,博物馆里有个项目是用弧形积木搭木桥,需要是:搭出来的木桥无需任何粘合剂就能横跨在“小河”上——儿子搭得正高兴,一个看起来比他小一两岁的孩子跑过来,一把就把他手里的积木抢走了,儿子既想抢回来,又不想动手打比自己小的孩子,于是惊惶失措地在旁边干瞪眼。
这个时候,一个和儿子差不多高的白人男生走过来,指着我儿子,对抢积木的小朋友说:“你如此不对,我看见是那个小朋友先拿到积木的,所以应该他先玩,请你把积木还给他。”
抢积木的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但又不舍得放下,看上去很犹豫,白人男生于是继续说服教育道:“旁边那个激光画圈的游戏无人玩,而且也一样好玩,你可以过去玩那个游戏……不过,假如你实在想玩搭桥的积木,你也可以帮这个小哥哥搬运东西,当他的助手。你们应该合作,假如如此抢来抢去,你们大家都玩不成!”
寥寥几句,有理有节,抢积木的孩子非常痛快地就把积木还到我儿子的手里了。
我的儿子特别感激,就邀请白人男生和他一块搭桥,没想到,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刚刚胸有成竹像个小大人一样的白人男生,目前开始抓耳挠腮了——他试了又试,却搭来搭去搭不出完整的木桥,非常快就舍弃去玩别的东西了。
看着两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长大的,年龄相仿的孩子,我陷入了沉思:一个明显在方法上更胜一筹,一个在领导力和团队合作上占尽优势。他们在将来哪个会更成功呢?
事实上,在美国,华人恰恰更多地从事着技术性和方法型的工作,白人则在领导职位上走得更远。
你尽可以说有种族偏见的原因存在,但反观大家我们的孩子,确实在领导力和合作力上还有弱点。
3、精英阶层最重视运动和阅读
我认识一位在硅谷Google总部工作的“大神”,以前我以为,以编程为业的“码农”们生活一定非常枯燥。可是这位大神不同,他的业余生活里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内容,一是运动,二是阅读。
美国精英阶级的孩子从小看重运动和阅读,这两个习惯会延续他们的整个一生。
说回Google“大神”,他天天跑步,每周爬山;他每年给自己开列书单,一个月的阅读量比我一年的阅读量都大,他阅读的书本不光包含技术书本,而是小说、历史、哲学无所不包。
我开始非常不理解,后来了解了——很多美国公司,team building的要紧内容就是运动,譬如我老公的公司,动不动周末就组织大伙去海上划船;而那位技术“大神”所在的Google总部,团队活动愈加高大,不是去国家公园骑山地自行车,就是去雪山滑雪……若想融入美国企业的团队,运动方面需要跟得上大伙的步伐。
说得更近一点,为何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几乎每一个人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游泳?由于等他们长大一些,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皮划艇、帆船,这类活动都默认你会游泳,不会游泳的孩子完全参加不了。
总之,你想融入无论是学校的团队还是将来的工作团队,不会运动就看上去非常不合群。
4、好好学习该从何时开始?
那样,好好学习是否就无需呢?
梅根的讲解是“非常需要”:美国孩子也会好好学习,但北大母亲对孩子的学习练习开始得实在太早了,她感觉“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纯常识性的学习不应该被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是——
他们要筹备好强健的身体,如此才能应对未来的繁重的功课;
要培养出团队精神,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
要培养责任意识……
而这类素质通过体育运动,尤其是团体性体育运动都能得到训练。在孩子小学这个阶段,即使不去运动,光是随意让孩子们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学到的东西也肯定比做题目学到的多!”
对于梅根的话,我不可以赞同更多,美国小学传授的常识性内容很简单,学校唯一需要学生们天天需要完成的所谓作业是“最起码两本书的阅读”。然而到了初中和高中,孩子们的课业重压骤增,我了解一个美国孩子,学校篮球队长,天天5点钟起床,训练篮球2个小时,然后自己做早饭自己上学,晚上自己复习功课,11点睡觉,一点也不比咱们中国的高中生轻松。
到了大学,美国孩子几乎就进入了全速拼搏的阶段,美国大学入学难毕业更难。熬夜学习什么的也成了美国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了。
5、再努力也不可以牺牲睡眠
可是非常明显,北大母亲在孩子只有9岁的时候就开始鞭策他全力奔跑了。更可怕的是,她还要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这在梅根看来,几乎完全就等于“虐待”了:“没一个孩子会由于牺牲睡眠时间,就能学到真本事的!”
梅根的话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一个初中同学“筷子”——
筷子是个又自律又勤奋的孩子,有一回,他一不小心考了全班第十几名,于是决定头悬梁锥刺骨地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别的同学学习到晚上9点,“筷子”学习到凌晨2点,然后拨好闹钟,只睡三个小时,凌晨5点就又爬起来继续学习了……如此坚持了两个月,第二次大考,“筷子”的名次变化非常大,从原来的十几名,考成了全班倒数第二。“筷子”说:“我累去世了,所有些数字都在眼前跳舞。”
“筷子”是中学生,尚且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更何况是9岁的幼童。
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我也可以深深意识到睡眠的重要程度。譬如我儿子天天晚上也练钢琴,也会依据我们的兴趣做做数学题(我从不需要他做数学),可是到了晚上8点半左右,他的效率就只剩6点的一半了。假如超越8点半再逼他学琴,就只剩下反抗和磨洋工了。
后来我做了个实验,第二天是休息日,我让他睡到自然醒,然后提醒他去练钢琴,结果他只用15分钟就能弹完晚上需要挣扎1个小时才能弹完的内容,非常重要的是,他还能心情愉悦地感受音乐之美,一开心还自己写了首简单的小曲!
6、中国孩子可能拼反啦!
美国人梅根老师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都在拼搏,可我总感觉中国孩子的拼搏方向不对,时间也弄反了。”
在需要给好身体打基础的年龄段——美国孩子在运动,中国孩子在做题,有时还不惜损伤身体,熬夜做题;
在需要培养创造力的年龄段——美国孩子在做手工,在察看大自然,中国孩子在熬夜做题;
在需要培养团队意识和领导素质的阶段——美国孩子在参加团队活动,中国孩子在做题;
在需要博览群书增开眼界的阶段——美国孩子在阅读,中国孩子在做题;
在需要好好学习拓展常识的时候——美国孩子在好好学习,中国孩子已经考上了大学,进入了可以全方位放松的阶段,自制力差一点的孩子,甚至从上大学开始就进行起了“报复性享乐”。
我就是“大学疲倦综合症”的典型病人——我小学、初中、高中都被大环境裹挟着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学习,除去学习什么都不需要做,什么都无需想,后来我也确实考上了名牌大学,可是我一进大学就晕菜了,就找不到目的了,我在大学没事就逃课,有机会就出去玩地混了四年,毫不费力地毕业,然后,付出了不少代价才了解,自己没好好珍惜最应该用功学习常识的岁月。
所以,其实美国孩子的努力是个科学加速的过程,刚开始看上去和学习这件事风马牛不相及(跑跑跳跳按时睡觉和学习有毛关系啊),可到最后,大家却惊讶地发现——
哎呀!他们咋出了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如此的技术精英商业奇才呢?
哎呀!他们咋搞出了会学习的阿法狗都把世界围棋冠军都打败了呢?
哎呀!他们拍出的《阿凡达》、《动物帝国》如何想像力那样丰富,技术特效那样高超呢!
非常简单啊,美国人的教育从小就保护了他们的想像力啊;美国人的教育从小就培养了他们惊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啊;美国人的教育就让他们有自信跳出来讲:“好吧我来拉个队伍,大家一块去做这件其他人觉得非常扯,但我一个人感觉非常酷的事情吧。呵呵即使做不出来也无所谓啊。”
中国孩子呢?在他的腿脚还稚嫩,意志还软弱的时候,他爸他妈给他背上放一个大书包,还不许他好好睡觉,赶着他日夜兼程地往前跑,然后就听“哐当一声”,他被砸到地上爬不起来了。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