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位30多岁妈妈穿着凉鞋,头发鬓角都花白了,左手拎着脏兮兮塑料袋装的几百块钱,右手牵着女儿推门进心理科大夫诊室,瞪着浑浊的双眼说了一声“大夫好”。
小姑娘不够10岁,低着头,一副内向的样子,脚上崭新温暖的运动鞋跟母亲的凉鞋形成鲜明对比。
大夫询问就诊缘由,妈妈的第一句话让大夫大吃一惊:“我女儿给我下药!”
该母亲近期几个月常常头痛、胃痛,有时痛得睡不着,一直找不到缘由。某天由于头痛一下班就躺床上,让女儿负责煮饭。睡了一会感觉想上卫生间,进入厨房居然发现女儿将“芬必得”药物拆除胶囊将粉末撒进母亲的饭碗里,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孩子下药近几个月。
小姑娘说过去试过放感冒药、消炎药,但“芬必得”的成效最明显,每次期望母亲生病时就会放“芬必得”。每当母亲痛得比较紧急时,便是女儿加强药量。
对于下药的原因,女儿的讲解叫人心酸。母亲心情不好时,总会跟女儿说:“早了解当初就把你堕掉,目前也不至于这么辛苦”,还多次扬言“不要你了”。母亲的话让孩子很紧张,自己没母亲就成孤儿了,对于已经被父亲抛弃的孩子来讲,这是巨大的恐惧。
女儿说:“母亲不舒服时,说话非常温顺,这是平常所没的,还会抱着自己说‘将来靠你了’,感觉自己被认同,只有这个时候才感觉自己不会被母亲抛弃。”
对于女儿的讲解,母亲一脸愕然,说“不要你”之类的话只不过气话,只不过为了让孩子懂事,没想到会让孩子信以为真。
你跟孩子说过“我不要你”吗?
孩子哭闹叛逆时,不少大人会习惯说“我不要你了”,每当大人说这句话时,普通的孩子会哭闹得更厉害,或者瞬间收敛我们的行为,那是由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遭到了威胁,因而感觉到害怕、紧张而向爸爸妈妈妥协。
“我不要你”,其实对孩子非常残忍
回忆孩子从“无”到“有”的点滴,你就会了解“我不要你”这句话对孩子是多么的残忍:
子宫里,当孩子有了听力,首次聆听到来自外面却又那样触及心灵的声音,每当听到刺耳或过大的声音时,会感觉到这个声音的准时安抚,“孩子,别怕,母亲在”,这个时候孩子好似在黑暗中见到阳光,会感觉非常安心;
出生后,孩子的双眼在刚开始的几个月看不清,对于人来讲,最恐惧的莫过于摸不着边的黑暗,他们离开了子宫,周围一片空旷,他们常常会通过好像忽然被惊吓来表达我们的无助,他们还会用哭声告诉母亲:“母亲,我害怕,请抱抱我。”躺在母亲怀里,聆听母亲的心跳、闻着母亲的体味,“噢,这心跳这味道,多么熟知”,孩子第三找到了安全感,把母亲当成了唯一的依赖;
肚子饿了、寒冷了、尿湿了、摔倒了、做噩梦了,当孩子的这类需要都能被母亲准时关注,孩子会感觉到非常安全——我不再害怕饥饿、不再害怕寒冷、不再害怕小屁屁粘着不舒服、也不再害怕摔倒和做噩梦,由于母亲非常懂我,总会在第一时间来到我身边,轻轻地抱着我:“母亲在,不怕”,惊恐的小生命瞬间得到了安全……
从此,孩子把母亲当成了世上最温暖的港湾和安全支柱。
但当他们慢慢长大,有了我们的主意和小脾气,母亲一句气话“我不要你了”,想象一下孩子的感受——保护我们的那个小襁褓没了,相反自己还被推向了陌生的境地,那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旁边可能还有威胁生命的危险。对于还未有独立存活能力的婴幼儿来讲,是何等的恐惧?他们饿了,没人哺喂;他们摔倒受伤,没人再把自己抱起来;当生命遭遇威胁,也没人紧紧抱住他们……
越小的孩子,他们越以为母亲的这句“不要你”是真的,所以他们会瞬间哭闹得愈加厉害,或者立即跟大人妥协防止大人“不要自己”。但“不要你”的阴影已经停留在孩子的内心,但凡被恐吓过的孩子会变得粘人、没安全感。
当哪天孩子长大、自己能真的独立时,他们或许会变得冷漠,对母亲的话和情绪无动于衷,由于自己童年的安全感被践踏、情绪也是被母亲无视,孩子是爸爸妈妈最好的模仿者,他们也会同等反馈回父母,亲子关系也渐行渐远。
但对于未能真的独立的孩子来讲,年幼的他们只能内心充满恐惧,巨大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采取行动来让母亲留在身边,所以开头的案例,孩子给母亲下药也是这样。
常常被说“我不要你”,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
看上去简单的一句话,对大人来讲是轻描淡写,对孩子来讲或许会影响一生的性格特点。据心理学资料表明,婴幼儿依恋关系遭到破坏,会干扰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譬如孩子容易出现退缩,性格敏锐、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很难与别的人打造亲密关系等。
常常说“我不要你”的大人,其实是缺少耐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常常说“我不要你”的大人是为了贪图便捷,由于“我不要你”几个字能即时生效,让孩子百依百顺,节省了教育的时间和节省唇舌。但一时的便捷跟给孩子留下的阴影相比,无疑是亏本交易。所以为了孩子,父母还是将满满的耐心留给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