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怎么看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怎么看与你的不同,没什么奇怪。
每一个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孩子必然会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有些优点长处,孩子不会全部拥有。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都有不同。所以你不可以需要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性格特点。
每一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打造起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的商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未必对他也正确。
尊重其他人的区别,其他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你能同意孩子的区别,他才会同意你对他的怎么看。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可以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未必保证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2、一个人不可以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可以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大概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可以推进另外一个人。每一个父母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进自己。
一个人不可以“教会”另外一个人。所以,没“教”,只有“学”。因此,“教”孩子无关紧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要紧。
一个人不可以需要其他人舍弃我们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同意另外的一套。孩子也有他一个人的一套,了解他的一套,从他的角度看,最有机会使他同意你的意思。
好的动机只不过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进力,但不可以给他控制其他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发生的权利。你觉得那是为孩子好便必须要他跟随你的意旨去做,总是事与愿违。
3、交流的意义决定于他们的回话
自己怎么说无关紧要,他们听到什么才是要紧。总是强调自己说得如何正确没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讲的意思是才要紧。
话有非常多种办法讲出,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办法。用孩子听得了解、可以同意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成效。
没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告诉你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必然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效果不好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对你说说了的话有效果不好,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法去控制成效。
改变说的办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成效。效果不好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同意,成效越差。
4、孩子的学习来自己家里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父母的指令
父母处置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父母面对一个状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状况时会作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言语或文字本身不可以在孩子身体和脑子里产生有学习成效的行为模式或情绪反应。所以教条式的训诫成效不大。
父母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模式发出,会使孩子很难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怎么说而说,先想一想如此说孩子是否会不知道,修正了才开口。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也就是说是有意义的,但他不会也不可以讲出。
每个人的行为,对他来讲,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不少程式,去确保在每一种状况中选择给他最多最好的做法,虽然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父母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大家可以不同意一个人的行为,但同意背后的动机。孩子行为的本质有错或者成效不好,大家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一直不断地企图提高我们的常识和能力,大家需要一定他如此的动机。
同意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同意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一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容易使孩子同意你的渠道。
情绪和动机都没错,只不过所使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成效。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保持孩子想提高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父母的责任。
6、有更好的办法,每一个人定会追随
每个人都选择能给自己最好利益的行为。孩子不会讲解,其实他亦一样。
人拒绝改变是由于未曾找到更好的办法。孩子需要自己了解那是更有成效的办法,他才会同意,因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办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这个人自然使用那个办法。孩子,同每个人一样,不断地在这点上努力。
提供更好的办法是帮助,即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指定需要用某个办法,却是企图操纵他们。所有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忙,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7、任何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案
到今天不成功,只不过说到今天用过的办法尚未得到预期的成效。对孩子需要坚持成效,而不是坚持办法。
没方法,只能说已知的方法行不通。天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办法也可以有不同。
世界上尚有不少大家过去没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办法。教会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办法想出来,就是怕你停步不愿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办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相信没方法对你没好处,只能使你停在无力无助的境况;相信有方法可以使事情有转变的可能,才会想开始真的去想想。
无论任何事情,大家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权利。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的状况便是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及更好的选择出现。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遭遇的每一件事,都对他的以后有所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了解处置以后遇见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一样的做法,是想去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办法,才能了解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的日常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怎么样学会得更多。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便是企图替代孩子成长。
任何替代孩子成长的企图,最后都会在孩子的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会依靠和缺少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要付出非常大的痛苦代价。
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靠的孩子只能对爸爸妈妈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一个人的事,是效果最好帮助孩子成长的办法。如此,孩子才可以成长得有能力和可以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由于这类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事”中培养出来。
10、“爱”不能作为筹码
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越所有事物,应该是孩子在世界上永不会失去的东西。因此,父母不应随意地用它作出要挟或作为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信心及活力的泉源。因此,孩子需要对这份爱没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父母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由于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由于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日渐会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啥事都把它抖出来做条件。
父母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这份爱作为筹码,孩子他日也会把对父母的爱作为筹码。今天的社会中,不少亲子关系完全破碎,便是这个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