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公办初中还是民办初中?是就近入学还是跨学区报名?最近,那些就要升入初中的学生父母,有的坐不住了,到处求人咨询,对我们的孩子选择上哪种初中学校才算认可心里没底,于是“小升初”又成为父母关心的热门话题。
面对小升初,你是不是走进了误区?
误区一
小升初得考,
考得多机会也多
为了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机会,顺利通过各校初中一年级入学考核,进入所谓重点班,不少父母盲目地让孩子频繁参加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孩子在五6月份一直处于疲于奔波每个考试知识点的状况,相当忙碌而疲惫。
误区解析:因为南京“小升初”按学区就近入学是大原则。各区县教育局会在三至5月份划分学校的学区,班额和计划。只须在教育局规定的范围内,学生都有免试入学的资格。除此之外,学校也会依据我们的空间和能力再来收取肯定的择校生。教育主管部门对热门公办学校的招收择校生,逐年都在加以控制。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收取择校费。依据有关政策,小升初过程中,严禁学校以选拔两性教育考试等方法录取学生。
误区二
孩子读名校,
父母更有“脸面”
不少父母择校带有非常强的攀比心理,看到同事的孩子进了“某某名校”,自己不把孩子送进名校,脸上挂不住。人家择校,我也择。有些父母开始并不想让孩子择校,由于离家远。但同事的孩子都择校,于是就随大流,也让孩子择校。
误区解析:每一个爸爸妈妈都不期望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少爸爸妈妈会把我们的生活梦想或生活意愿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却忽视了一点:自己有能力送我们的孩子去那所学校吗?我们的孩子适不适合“某某”学校?假如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爸爸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
误区三
不读名校就是亏待了孩子
一些父母说:我的孩子非某某学校不上,我只能选择某某学校,孩子坚持上某某学校,大家要不如此做,就亏待了孩子。
误区解析:此时父母应考虑学校的风格适不适合孩子?“名校”只能说明其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水平上有某些过人之处,可是正如没包治百病的灵丹一样,也没可以教好所有学生的学校,所以择校时父母不应盲目地“名校崇拜”,而应综合评价孩子的性格特征、学习基础,家庭的经济情况,甚至路途的远近等综合原因,选择一所比较适合的学校。父母常见觉得目前让孩子上好学校,将来就能上很大学,找好工作,孩子就能生活得快乐。另外,择校需要承受肯定的经济负担,要充分考虑孩子三年的生活学费收取标准。不要给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第二,对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各方面素质要有客观的评价剖析,不可以盲目择校。充分考虑到群体性差异将会给孩子身心带来的影响。有些学校尖子生汇集,你的孩子假如选择如此的学校,可能进来后会感到压抑,甚至每次考试都是倒数,无论如何努力都没办法赶上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不想上学,甚至对学习采取舍弃的态度。
误区四
选学校“舍近求远”
父母受各种外面原因的影响,对学校的好坏做源于以为正确的偏颇评价。目前有些父母,一直以为自己周围的学校不如外地的学校,这种心态就好比好的风景总在远处一样。
误区解析:作为父母,一直很注意自己周围的学校的,譬如学风、校风、升学率等等。时间长了,他们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在我们的大脑里反馈成了对这个学校的印象,这类印象里面,当然要包含了这个学校存在的问题。而对外地的学校,他们要么一无所知,要么道听途说。
其实,再好的学校都有其不好的地方,而再差的学校都有其出色的一面,重点在于你该如何看。另外,有的学校离家较远,天天用在路上的时间都要几个小时,会很大地占用孩子的休息和作业时间。这一点也需要父母认真考虑。 本报综合
小结
在南京,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各有特点。相对而言,民办学校因为存活重压大,机制较活,也有显著的自己优势,譬如硬件条件好些,在某些学科上强化了特点等。但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为“好学校”,不可以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里都有教学水平非常高的学校。父母为孩子择校时,最好带上孩子到各社区、各学校实地考察,和当地居民、学校老师和同学交流后再作决定,还可以让孩子直接和这类初中学校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选择比较适合孩子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