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学生陆续返校,一些父母看到学校安排的老师时不淡定了。“小学三年级很重要,那个李老师那样年轻,还要生小孩了,根本不合适当班主任!”日前,家住汉口的王女性非常是焦躁,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年级时孩子分在了年轻教师班里,原本以为孩子上小学三年级老师会换,没想到今年还是那位年轻老师当班主任。(9月1日楚天金报)
年轻班主任既有热情又有激情,既活泼又活跃,既有亲和力也有亲近感……然而,他们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被父母“嫌弃”,多少有的意料之外。年轻老师当班主任有着不少优势,美中不足的是经验欠缺。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假如创造性地借鉴,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假如一味地复制,则可能“水土不服”,为班级管理工作添乱,也使自己裹足不前。
纵览班主任队伍,年轻老师是主力军。然而,在有的父母的心目中,年轻老师不合适当班主任,当不好班主任。父母的怎么看显然是片面的、偏颇的。那样年轻班主任怎么样华丽转身,改变父母的印象,取得父母的信赖呢?
一方面,年轻班主任要为自己正名。父母的“嫌弃”,或许会好似一盆冷水,浇灭年轻班主任的热情和激情,甚至有些年轻班主任或许会把父母的“嫌弃”当作撂摊子的借口。假如年轻班主任经受不住被“嫌弃”的打击,不只做不好班主任工作,也会做不好其他任何工作。
哈佛商学院有一个理论,觉得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一个“甜蜜点”,它是三件东西的交集:你的强项,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年轻班主任可以把父母的“嫌弃”当作外在驱动力,与我们的强项和内在驱动力组成交集,成为成长、成熟、成功的“甜蜜点”,这才是年轻班主任为自己正名的最好方法。这样,年轻班主任即使没成功,也会被父母景仰,而不是“嫌弃”。
其次,学校要为年轻班主任正名。对于年轻班主任,学校不只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就需要学校要为年轻班主任创造好的成长环境,既要通过不同方法,向父母和社会推广年轻班主任,使出色的年轻班主任得到父母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也要为年轻班主任“撑腰壮胆”,使年轻班主任可以独当一面地工作。
然而,有些学校不只不为年轻班主任正名,反而公开“伤害”他们,使年轻班主任心灰意冷。譬如,媒体揭秘南京某小学需要不给孩子购买保险的父母写“免责书”,学校不是主动承担责任,而是把责任推给年轻老师。该校校长在回答媒体采访时表示,让学生父母写保证书的确不妥,这与部分年轻教师理解学校意图不准确有关。
作为旁观者,笔者并不了解需要父母写保证书到底是学校的意图,还是年轻老师的擅作倡导。但了解的是,即使是“部分年轻教师理解学校意图不准确”,也是管理者没准确解析了解学校的意图,学校负有不推卸的责任。管理者把责任推给年轻老师,撇清责任,把舆论的焦点聚焦在年轻教师身上,那样父母可以信赖年轻老师吗?
年轻老师可以为我们的失误买单,但不可被污名化。班主任工作很冗杂,难免不出纰漏,无论是从学校工作考虑,还是为年轻班主任的成长着想,学校都有必要主动为他们担责。即便不代年轻老师受过,也至少不应该把学校的问题强加在年轻老师的身上。
年轻班主任华丽转身并不难,只须他们有转身的念想和努力,有学校为他们设置的舞台,他们定会令父母刮目相看。
(作者罗义安,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39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