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来自上国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历史老师林镇国,林老师推荐了在历史课上学生们让他很震惊的三个课堂表现,他发现,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们比前一代人更理性—相信逻辑与事实;更自信—不会匍匐在权威脚下;也更有道德底线;大家应该相信年轻人,相信将来。不可以更同意。
登上中学习历史讲台十余年,面对的学生多是九零后,95后和零零后,但正是“新新人类”在课堂上的表现,给我这个80初的教师以很大的震惊。
1、美国独立战争
2012年初,有一次在“家常课”上给2014届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上《美国独立战争》。在解析美国独立战争背景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了两点:
1、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自由和自治的传统;
2、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妨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步。
我一个人在学生年代高中三年级选修的就是历史,这两点背景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从来不感觉有哪些问题。但95后的学生却没依葫芦画瓢地抄笔记,当时就有一位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这两句话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我闻言一怔:“哪儿矛盾了?”
学生回答:
“你一会儿说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是自由自治的,一会儿又说英国专横暴虐的殖民妨碍了北美的进步,这不矛盾吗?假如说北美一直以来是自由自治的,那就不该有英国专横暴虐的统治;假如说英国专横暴虐的统治都妨碍北美进步了,那又如何能说北美一直是自由自治的呢?”
我顿时语塞,没错,真的自相矛盾。历史本身不可能不合逻辑,那肯定是我的叙述出了问题。
仔细一想,果然,是我在叙述中忽视了“七年战争”。由于“七年战争”不在《考试手册》需要的范围内,而北美自由自治的传统和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却是各类考试热点的考试知识点。我这么一忽视,原本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逻辑就变得混乱和跳脱了。正确的历史逻辑应该是——北美殖民地一直以来有自由和自治的传统;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填补财政窟窿,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破坏了北美自由自治的传统;于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北美独立战争
西方人常说中国人缺少逻辑。国人也感觉不少地方无需逻辑考虑,譬如中学习历史这门课,你只须肯“背”,至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就好了。而这位95后学生却在我的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以严谨的逻辑考虑推演历史进程,发现了叙述的缺漏,也反衬出我这个八零后教师思维上的疲沓和懒惰。
自此之后,我对95后的学生都平生出些许敬畏,每次上课前,都要再仔细梳理下教材是不是符合历史逻辑和叙述逻辑。
2、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是高中一年级历史必学的内容,我在课堂上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中“多数人暴政”这一定义时,喜欢创设一个历史情境。
我会指着班上某位同学说:
“他是大家班上的土豪,课桌里藏的都是人民币、银行卡,目前大家全班同学投票,把他拉出去崩了,把他的钱都分了,大伙说怎么样?”
给08、09届学生上课时说到此处,全班同学都会非常配合地哄然应诺,兴高采烈地鼓掌通过这个“打土豪”提案。然后我就能顺势话锋一转引出“多数人暴政”的定义。
2015年十月,我在2018届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故伎重演时,零零后学生的反应却大出我的意料。当我把“打土豪,分浮财”的建议出货全班同学表决,高声问他们“怎么样”时,预想中满堂应诺,喜大普奔的场面没出现。零零后的学生脸上浮现出惊讶,不解的神情,然后嗡嗡嗡地议论开来。
“老师,大家凭什么能定生活死啊?”
“多数通过就能要人命,抢人钱了?这也太荒诞了吧。”
“老师,即使只不过课堂上打比方,你让大家投票,也得告诉大家他有什么滔天大罪,非得判处死刑还没有收全部财产吧?”
我顿时一懵,天呐,屡试不爽的招式居然不灵了。
课后仔细深思,原来95后、零零后的学生不是70后、八零后乃至90初的学生,他们不觉得“打土豪,分浮财”是天然正义的,他们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少数服从多数,西瓜滚大边。或许他们说不清天分权利,自由平等,个人与群体边界等等高深的政治原理,但他们课堂上的反馈让我深深感觉到他们对个生活命权、财产权天然的尊重和敬畏。
3、中国通史简编
我在2011届高中三年级历史班搞过一次念书活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部中国通史名著阅读并作一篇念书札记。作业收上来的时候,虽有敷衍之作,但却有几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保存到今天,举其中一个例子。
有一位选读范本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学生觉得:
范本澜非常会讲“段子”。读完《通史简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什么司马懿见异思迁;石崇王恺斗富;南朝士族高冠博带,熏衣剃面,涂脂抹粉,看见马叫惊呼是老虎;南宋和尚养长指甲,弄花鼓锤,专讨妇人喜欢。
范本澜著《中国通史简编》
历史上“大人物" 的丑陋,给他用“段子”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范本澜的《通史简编》又实在算不上一部好通史。三省六部这么要紧的规范创设,范本澜居然在初唐政治中没提及。科举制也只用了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榖中”这么一个段子匆匆带过。读完全书,读者对中国历史进步的总脉络还是模模糊糊的。
高初中生的念书札记,看法和文笔都比较稚嫩。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他们面对大师那种天然平视的态度,没高山仰止的渺小感,也没为批评而批评,鸡蛋里挑骨头式的偏激。就像面对一份同辈的习作,非常平和非常自然地依据逻辑和事实说源于己的怎么看和判断。
70后、八零后在90年代当学生的时候,常听50后、60后的爸爸妈妈师长说大家从小到大没吃过一点苦,是垮掉的一代;目前70后、八零后自己当了爸爸妈妈,当了老师,我居然也常听见身边的同龄人数落九零后、零零后从小生活条件太优渥,是垮掉的一代。
我一个人也为人父,为人师,但我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强。
九零后、零零后生活成长在一个远较70后八零后富足、文明、开放的年代,他们能同意到远比大家年少时丰富的资讯,拥有远比大家年少时广博的视线。
试想70后、八零后有几个在小学中学年代出过国门,而九零后、零零后又有几个在小学中学年代没出过国门(这个或许存在争议)?
所以就我课堂上的感受而言,九零后、零零后比前一代人更理性——相信逻辑与事实;更自信——不会匍匐在权威脚下;也更有道德底线。
所以我相信年轻人,相信将来。
来源:澎湃新闻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