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具体用哪种方法不是非常重要的,要紧的是孩子的心中在想些什么,怎么样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形成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有利的思维才是大家最应该做的事。
为了获得奖赏而行事是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家在采取奖励方法的同时,必须要时时处处的进行思维的教育,帮助孩子不断提高我们的精神层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作者:赵雨。
.......................................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人一直把注意力用在了错误的地方,狼爸火的时候,大家在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虎妈火的时候,大家又在讨论是否应该对孩子需要这么严,穷养儿子富养女的口号提出时,大家又在讨论同一个家庭里的姐姐弟弟该如何解决,无声无息间,教育变的像产品,不断有新的宣传广告,不断有新的升级商品上市,大道至简的道理早已让人遗忘,不免叫人感觉遗憾。
其实教育孩子,具体用哪种方法不是非常重要的,要紧的是孩子的心中在想些什么,他怎么样看待你所使用的方法,他又怎么样看待生活、学习与生活,他的价值观是什么等等。有的孩子一提学习就难受,有的孩子却把学习当成享受,前一种孩子可能感觉生活是让我好好享受的,后一种孩子感觉人活着就是为了成长和进步,这就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他们也势必活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怎么样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形成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有利的思维才是大家最应该做的事。
晚上,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让孩子听话的积分奖励表,被我扔进了垃圾桶》(阅读文章,请点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非常明显,该文不同意有积分奖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正向行为的增多,或者说让孩子更听话。
作者觉得,这种机制的致命点有:削弱孩子本身的动机,讨价还价不断提升奖励价码,最坏的是会干扰孩子对关系的考虑,会降低孩子以后帮助其他人的行为,会毁掉孩子帮助其他人的本能天性。
对文中的内容,我简单的进行说明:
第一作者一定了推行这种方法时孩子的改变,显然有了奖励的刺激,孩子有时候会冲着奖励去做事,至少降低了跟孩子讲道理的时间,并且孩子也听话了很多,但慢慢的不良反应显现了出来:一个哥哥在帮弟弟之前问母亲“你会给我什么”。
更要紧的是,当孩子对你的奖励不有兴趣的时候,他会停止之前的好的行为,由于奖励改变了孩子做事的动机,他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表现得更好,可能只不过为了得到奖励。
临床心理学家瑞切尔在《出色的爸爸妈妈干什么》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回报经济”。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事例,比如托儿所的故事,他觉得在没罚款规范的时候,父母迟到感觉不好意思(社交规范),而当由罚款规范控制(市场规范)时,不少父母更想交这个罚款,由于付了罚款心安理得了。艾瑞里建议父母考虑长远影响,不要让孩子把家庭生活和学习当作买卖。其实还有一本比较著名的书《奖励的惩罚》,里边的看法基本上跟上述看法类似。
下面是我的怎么看,主要分四个方面:
1、文中看法意义不大
第一,上述状况很多存在,专家的剖析也完全正确,但我感觉这并没太大意义,这类所谓的理论简直就是“正确的废话”——看上去正确,却意义不大。
为何?
教师和父母不只想看一些理论而已,还期望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本文只告诉大家不要如何做与为何不要这么做,却没告诉大家可以如何做,那这篇文章的唯一用途就是让看文章的人增加了一些迷茫。要想让田地里不长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大家从小就被告知不要做这不要干那,目前大家终于长大了,大家期望听一些中肯的建议。
2、不如此,大家又能如何?
我相信不少使用这种奖励机制的家庭,孩子多少都有一些问题,甚至有一些比较顽劣的孩子,我想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期望孩子更上进一些或者期望孩子能提供帮助的时候都要跟孩子讲半天道理吗?大家有那样多的时间吗?试问,有几位父母在看到孩子这种负面表现时能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讲道理?试问,当大家携带一些情绪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那还是讲道理吗?是否叫做批评更适合一些?即使大家又有空闲,脾气又好,能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讲道理,能听进来的孩子又有几个?
教育最禁忌痕迹太重,时时处处摆出一副教育的架势,是否会存在一种可能性:大家觉得的讲道理在孩子看来只不过在不停的啰嗦而已。试问有多少父母能在讲道理的时候不重复之前说过的道理?有的父母讲的道理,大家甚至能在三十年前找到模板。所以文章最后提到的“我宁可浪费时间费力反复讲道理,等不开窍的娃慢慢开窍”,我觉得可操作性不大。假如父母能做到这个份上,可能孩子根本就不会出现问题。所以,仅仅讲道理非常可能是无效的。
3、人类所有行为皆有所图,行为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为了交换
上文不断强调一点,就是有了奖励之后孩子做事的动机或许会出现问题,由于大家都期望孩子学习只不过由于想要成长和进步,孩子帮助其他人只不过由于内心的善良,好像只有如此才够纯粹,可是大家有没想过这种人真的存在吗?
另外,我想问,当孩子帮助了其他人的时候,大家需不需要表彰他一下,或者只不过淡淡的说一句“you did a good job”?我想大部分人是会说的吧,那假如大家在这种时候表彰了孩子,根据作者的逻辑,孩子是否会打造一种做好事是为了得到表彰的神经链,是否会也改变了孩子做事的动机呢?
有人或许会说,精神的奖励是不同于物质的奖励的,不可以混为一谈。这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人类做事,有人为利,有人为名,更有人期望名利双收,《论语·里仁》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无非是精神层次不同罢了,本质终究是相同的,无所求的人几乎是没有的,那些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多半是了解了老子“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教诲。
4、能否教育好孩子,不在于有没奖励,而在于有没进行思维的教育
奖励真的就不怎么样?大多数人的精神层次还不是非常高,有了奖励会促进他表现出好的行为,哪个能说这类好的行为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变成习惯呢?起码大家了解,没很多好行为的支撑,只有内在的动力,也不足以让一个人变得出色起来。
况且,那些有内在动力的人,难道就无需奖励了吗?不要说孩子了,看看大家周围的大人,从心理上来讲,什么不了解进步有哪些好处,但在行为上依旧拖拖拉拉,浑浑噩噩的。没动力不可以,光有动力也不可以,大家不可以让一个孩子在失败中呆的太久,就算是采取一些不少人瞧不上的“治标的方法”也未尝不可。游戏为何能吸引孩子?由于它奖励准时,能让孩子感觉到收获感。
尽管这样,大家在设置奖励的时候,还是要慎重考虑,能吸引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候并非奖励越多,奖励越吸引人,孩子就会成长越快,有时候恰恰相反,奖励过量恐怕才是孩子做事动机改变的元凶。另外,奖励不只要有物质方面的,还要有精神方面的,能激起孩子的荣誉感最好。
只有奖励一定是不可以的,但没奖励也是不可以的,由于人的精神进步是有层次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把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我不想惹麻烦
我想要奖赏
我想要取悦某人
我要遵守规则
我能体贴其他人
我有我们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大家可以看出,为了获得奖赏而行事是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家在采取奖励方法的同时,必须要时时处处的进行思维的教育,帮助孩子不断提高我们的精神层次,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奖励只不过一个辅助兴的方法,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是否应该奖励上,而不去考虑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思维的教育,不免有点舍本逐末了。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