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儿子2岁的时候,有次在轻轨下面走,他大叫:‘麻麻,轻轨。’以前我一般都会说:‘是轻轨开过去了。’那天我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回话说:‘嗯,我看见轻轨了,我也好开心。’儿子坐在婴儿车里,忽然转过头对我说:‘麻麻,我好喜欢你。’”这条微博的点评是:链接与爱意,是这么发生的。
爸爸妈妈需要干什么,才能和孩子产生链接,而且是如此的优质的链接呢?
投入
和孩子相处,需要身心的投入。这或许是陈词滥调,但能真的做到投入的爸爸妈妈却并不多。一边陪孩子散步一边看手机,一边想着工作上的事一边陪孩子玩积木,如此心神不定的状况太多了。当然,爸爸妈妈在孩子身边总比不在强,但,不投入的伴随,非常难与孩子产生心的链接。
亲密
专家老师讲述了一个他在心理健康咨询中遇见的例子:母亲声称自己在养育上很用心,严格遵循着某个著名的婴幼儿教育理论,而孩子却出现了不少问题。无力挽回之余,母亲只好来求助于心理健康咨询师。经过不少次咨询,专家老师一直找不到问题结症,百思不能其解。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没问,是由于感觉太简单,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那就是:“你抱你的孩子吗?”没想到,母亲的回答居然是相反的。所有昭然若揭。原来,用心并不等于亲密,遍读婴幼儿教育宝典,遍访婴幼儿教育名家,也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亲昵。
看见
和孩子在一块,并不是“看见”了他。在心理学范畴中,有“原始母爱”的提法,在台湾被翻译为“心中有孩子”。可见,双眼的看和心里的看是两回事。真的的看见,是指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正确地回话孩子,甚至是和孩子有心想法应。没错,大家需要做的,应该就是孩子在心里感叹的“像神一样存在的母亲”。
耐心
专家深刻地剖析道:其实中国的不少女人在自己做小姑娘的时候,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并没非常不错地链接过,没过多地亲密过。所以要她们成为“神一样的母亲”,与我们的孩子打造那种亲密的链接,是需要克服不少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的。这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和孩子有无数相互磨合、碰触的过程和机会,链接的瞬间才会发生,而且愈加多。
将夫妻关系移至亲子关系之上
武志红老师还在采访中强调,做“神一样的母亲”,不只要与孩子产生有妙不可言的链接,还要了解孩子不是你的最爱,最需要重视的是应该是你与配偶的关系。家庭中位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武志红说,对于大家的文化而言,其实这也是一个挑战,由于大家已经习惯将孩子置于家庭中核心的地方。但从心理学与孩子进步的角度看,这并不适合。著名心理大师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由于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爸爸妈妈的关系。假如爸爸妈妈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样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爸爸妈妈且以爸爸妈妈为傲。假如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倾斜的,那样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这就会制造出很多家庭的迷雾。
因此,请“神一样的母亲”牢记:爸爸妈妈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进入社会,与别人打造关系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