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孩子,特别容易被社会环境和周遭的朋友左右。
今天说“念书无用论”,明天又有人吹邪风“钱才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东西”。
近期一位博士母亲发现自己还在上学的孩子,已经有了不想上学的情绪。
于是她深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期望告诉孩子:念书,才是最易走的路。
今天记者和大伙推荐这封家书,期望可以启发孩子们,好好念书,走好脚下的路,不要贪恋捷径。
孩子,昨天晚上我有几次路过书房,发现你一直心神不定。
我督促你要用心,你抵触情绪紧急,不耐烦地关上门,嘴里还嘟囔着:
“了解了了解了,真不了解学这类有哪些用,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多赚点钱。”
我有的错愕,但还是要很一定地对你说:当然有用,孩子。
不少人说,人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自己以前的认知,然后重塑三观的过程。
但关于“好好念书,念书有用”这一点,我自始至终都无比相信。
我了解,和你想法一样的孩子并非少数。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长沙一个10岁的小姑娘,放学后在家门缝里塞了张纸条后就不知所踪。
纸条上是她稚嫩的笔迹:“亲爱的父亲,我已经长大了,要出去闯闯。”
浙江乐清市还有三名初中二年级少女结伴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封信件,说要去上海赚钱。
山东有个十五岁的男生,也是趁着父母不在家,留言说想任性一次,自己出去闯荡,赚钱之后再孝顺爸爸妈妈。
你们都还是念书的年龄,却想得太多,想得太远,着急提前进入大人的世界。
可成人的世界并没你想象中那样简单,生活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不了解你还记不记得以前住大家家隔壁的程哥哥,2010年,他高中没读完就不念了,辍学在家。
给出的原因和你一样:上学没用,念书非常无聊,不如打拼赚钱闯荡世界。
程叔叔一家好说歹说也劝不动他,于是只能妥协,托了关系让他上了技校。
不久前我偶然碰到他,得知他目前居然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还要到了国内某大型企业抛出的橄榄枝。
我非常意料之外,问他如何想通了重新念书,还获得这么好的进步,他跟我聊了很长时间。
他说,刚到技校的时候,还挺洋洋得意,可后来去工厂实习,他才发现自己是学历最低的那一个,连门卫都比他强。
虽然没人鄙视他,但他工作上一直得不到重用,天天在最基层的车间做琐事。
看到同期学历高的人被提拔、涨薪,他感觉很不自在,非常丢人。
所以他当即离开了工厂,再一次回到高中复读参加高考考试,一路苦读,才有了目前的成绩。
你看,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在念书的年龄选择快进我们的生活,着急在社会上混出名堂,最后都会被社会狠狠甩一巴掌。
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是有,但只不过极少数。
大部分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长大将来都会发现,自己用几年不听话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和底层。
那些偷过的懒,早晚会被打脸。
当然,我也反省自己。
我非常抱歉上次和你父亲抱怨家开支太大的事情被你听到,对你产生了影响。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谈谈钱和念书之间的关系。
有位老师曾算过一笔账,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学到本科毕业,一共十六年,假如这十六年不念书烧钱,再出去赚钱,那样里外至少是五十万。
但所有父母都宁愿不要这五十万,也要逼我们的孩子去念书。
由于念书不是为了考试100分,更不是为了换取文凭,念书是回报最高的投入。
这么说或许你不相信,我特意去查了资料。
云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出整整六倍。
说简单点,假如你高中毕业月薪是三千,换成博士毕业,月薪就达到了一万八。
而在社会统计范围,更有无数资料在证明着,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都呈现无可争议的正有关。
说的世俗点,钱确实非常重要,但只有当你读的书多了,你才能获得更高档的赚钱渠道,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拥有愈加舒适轻松的生活。
别忘了,在赚钱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都需要很多的常识储备。
青春非常短暂,过了念书的年龄,可能你就再也没机会,没精力去吸收新的常识,那时候你再想改变,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再说了,钱只能保证你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地位,但只有思想才能叫你真的活着。
从你第一天上学开始,母亲就对你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房墙上那副字已经挂了十年,是你读婴幼儿园时,我亲手写的: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
只见念书荣,不见念书坠。
孩子,不要轻视你手头上读的每一本书,把它们读了解了,才能收获以后的大事。
不要去想太多还未到来的明天,由于这并不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近况变得更糟。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她的孩子安德烈的一封信里写道:
我也需要你念书用功,不是由于我要你跟其他人比收获,而是由于,我想你以后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空闲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收获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收获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这类话我也想对你说,孩子,念书才是这世上最好走的路。
当你感觉生活迷惘的时候,缘由总是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念书的年龄,想得太多,读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