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考试落下帷幕。
几家欢喜几家愁。
传闻中的父母会接踵而至。
当70后父母遭遇零零后孩子,
我,一个70后的老师,
同时也是零零后孩子的父母,
一个浸淫应试体制数十年的考试综合征资深病人,
感同身受,同病相怜,同仇敌忾。
我在父母会上对同龄人说了些什么呢?
为什么孩子上了高中,考试成绩变差?
其1、初中学法在高中失灵。
高中功课困难程度、深度、广度远远超越初中,高考考试困难程度远大于中考;高中考试试题考查高级思维(剖析、运用、建模、比较),初中考试试题考查初级思维(记忆,计算、表达)。
学生进入高中后,一方面考试分数会显著降低,其次会出现“勤奋失灵”、“刷题失灵”“记忆失灵”“办法失灵”现象,高中生需要重建学习模型和学习方案。
对策:落实老师需要,调整学习模型。
其2、应试角逐在初中加剧的负面效应。
因为初中三年级备考角逐愈演愈烈(当下中考的角逐烈度已高于高考考试,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备考重压大于高中三年级),学生进入高中,会形成阶段性、报复性的学习动力丧失,学习计划模糊现象。这种对过度学习的反弹因人而异,或长或短,有些学生会放松几个月,有些学生放松甚至长达一年。
对策:准确定位,规划学习计划,重建学习动力。
其3、重点高中的学霸密度高于初中。
一条小池塘的大鱼游进大海,会发现自己只不过条微不足道的虾米。参照系变了,不可以再套用过去的分数和排名对照新的参照系。此学霸对彼学霸,哪个是真学霸?
对策:转换心态,不看名次看分数,不看分数看进步,不比其他人比自己,不比过去比将来。
孩子能否考入985/211/一本院校?
让数据了解话吧:
2017年河南考生86.58万人,985录取率1.14%,9870人;211以上录取率4.15%,35931人。
2018一本以上累计录取率11.80%,91979人;二本以上累计上线率43.24%,337026人。
的意思是呢?大约90个人有一个能升入985高校;24个人有一个能升入211大学;10个人有一个能考入一本高校。对于文科来讲,这个比率更低。
2018年全省文科一本共录取16365人,理科一本录取74956人,理科一本录取人数和比率显著高于文科。
文科大约全省前1000-1500名录取985概率较高;全省前5000名升入211高校概率较大。
而文科全省有30多万人参加高考考试,大概200--300个考生才有一个能升入985高校。河南考生考取985高校,难于上青天。
那考985需要考多少分呢?往年理科600分左右,文科580分左右,就能走个很好的985高校,2018年考试试题偏易,分数线疯涨。600分才能走个郑大。
从统计样本看,更有参加价值的是学校划的月考一本线、985线。
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真的的高考考试应试刚最初,以目前的分数和名次比照高考考试,不但急于求成,而且极不科学。
用进步的见地看学生的成绩,小步慢走,按部就班,能力有限,努力无限,坦然面对,欣然拼搏。
为什么孩子愈加不喜欢学习?
其1、零零后是空前过度学习、过度管控、过度应试的一代人,讨不想上学习并不奇怪。
试想,哪一代人也没写过这样多的作业、熬过这样多的夜、报过这样多的补习班。作业剥夺了睡眠,考试剥夺了娱乐,补习侵占了闲暇。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迈着蹒跚的节奏,上学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放假的时间比放风还短,你还指望他们热爱学习?
对策:短期无解,只能让学生理解,不可以强迫学生热爱。
其2、学习不是纯粹的痛苦,更不是单纯的快乐。
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类不同于动物非常重要的标志。学习的过程交织着痛苦和快乐。痛苦是指学习可能招致失败,痛苦缘于失败引发的无力感;快乐是指学习能提高能力,快乐缘于能力提高的掌控感。假如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是连续的失败,就会培养本能的“习得性失败无能恐惧症”,长期的失败引发持续性的无能感,持续的无能感带来“我不可以”的负面心理暗示。这样,就不难讲解,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排名体系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而且是持续强化的负面反馈。
对策:放低期望值,交替运用鼓励和勉励两种反馈方法,给予正向反馈,探寻所有机会从学习中获得宝贵的正向鼓励机制。
其3、伴随年龄增长,人类好奇心降低是个常见现象。
与其强调学习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不必过分夸大兴趣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意志、勤奋、习惯的力量。事实上,不少兴趣很难持久,不少坚持常有奇效。
对策: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好;千帆阅尽,初心不改。
为什么爸爸妈妈出色,孩子表现不如人意?
非常容易见到,非常常见。不奇怪,不意料之外。
事业有成,IQ超群的爸爸妈妈,常常为不思进取的孩子焦虑痛苦;事业平平,能力普通的爸爸妈妈,却可以养育出笑傲江湖的英才。
其1、做事业和做爸爸妈妈是两件事。
事业无往不利,工作游刃有余,不见得能做、会做爸爸妈妈。做爸爸妈妈需要的与其说是常识和智商,不如说是爱心与情绪。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出色程度未必正有关,但常常与家庭的情绪环境正有关。
主持人刘仪伟参加某个综艺节目,其中一个环节是照料婴儿,他照料的极为专业,远远超越几位女人嘉宾,其他嘉宾问:你做的这样好,是否有专门的方法?刘仪伟回答:照料孩子无需方法,需要爱。
其2、事业有成的父母常常更忙、更强势。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在孩子需要伴随的婴幼儿阶段长期缺位,没与孩子打造情感联系;第二,常常不由自主把自己在事业中的经验、价值观带入到家庭环境中,把孩子当成下属,或者把孩子当成领导,致使家庭关系的错位。其实,孩子和爸爸妈妈不是上下级,而应该是同学加同事的关系模式。
其3、做爸爸妈妈是一件需要学习和深思的事情。
很好,世界上有一种职业不要考试就能上岗,这种职业叫“父母”。这个职业需要24小时上岗,全方位维持好心情,而且没任何报酬可言,得到的又常常是挫败和焦虑。
大家见过太多爸爸妈妈转发各种教育鸡汤,却少有父母真的去读几本专业的心理著作。除去学习,更多的该是深思。在单位顺风顺水的强势爸爸妈妈,非常难真的在教育上深思我们的亲子失误。
其4、事业有成的父母常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
因为社会地位较高,这类父母对孩子培养标准的参照系也较高,要么是以年轻时候的自己来查看孩子,要么是以同阶层的出色孩子来比照我们的孩子。无论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还是和“其他人家的孩子”比,都带来更高的期望值、更大的情绪重压,更大的情绪重压常常致使紧张的亲子关系。只须关系破坏了,教育就成了对抗,进步无从谈起。
其5、子不如爸爸妈妈,是进化的正常状态。
哪个了解大诗人李白的孩子是哪个?从理论上看,一直有部分孩子比爸爸妈妈出色,有部分孩子和爸爸妈妈的IQ差不多,有些孩子甚至不如爸爸妈妈出色,这完全符合遗传学的一般规律。
七零后大多兄妹海量,父母的成才焦虑并不显著。而七零后自己,处于计划生育的夹心层,在少子化的年代,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们非常难同意独生子女不如我们的现实。
为什么题明明会做,就是没能得分?
回答:懂、会、熟、巧。是学习的四个境界。
懂,是老师上课,你听懂了,只不过最浅层次的理解,是最低级的掌握,常识还没真的成为你一个人的常识,事实上还是不会。这个层次,总是拿到题目不可以独立解答,是没办法应对考试的,需要通过实质的刷题将常识转化为技能。
会,是独立解题,可以将题目解答正确。此阶段,理解的公式定义开始转化为个人技能。但技能还不够熟练不够巩固,总是解题速度较慢,或者答案错误。这种同学需要的是限定时间的专项训练,针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加强训练量,提升速度和准确度。
熟,能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的完成解题任务,还有留有余量。这个阶段,学生的解题技能已比较娴熟,基本上达到了考试的需要,可以应对一般困难程度的考试。但碰到困难程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此类同学或许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考试种能拿到中高分,但不可以达到一流水平。这种同学需要的是对各类题型和各类技能进行分类总结,使我们的技能向更高层次迈进。即,熟能生巧。
巧,也就是前文所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推陈出新,总是提出巧妙的解题思路,甚至能让老师也叹为观止的方法。达到此类水平的同学,是少之又少的学霸学神级别了。
为什么孩子成绩起伏不定?
其1、考试是个样本抽查,备考也是个样本复习。
两个样本正好吻合,学生成绩就提高;两个样本交集较少,学生成绩就降低。学霸的复习样本大于考试样本,成绩一定一直排名前列;差生的复习样本远远小于考试样本,成绩也一直稳居垫底;中等生的学习样本和考试样本变化最大,所以中等生的成绩起伏也最大。
对策:扩大学习范围,加强学习深度。
其2、学生学习状况会有变化。极少有人能持续维持高昂的学习状况,极少有人能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的学习。状况有起伏,效率有高低,分数自然也有变化。
对策:顺其自然,调整身心。
其3、考试有偶然性,学生的发挥也有偶然性。
孩子为什么不想和我说话?
想与父母交流的孩子愈加少,孩子愈加成为“最熟知的陌生人”。
不少孩子一回家,家的充气压力立刻减少,孩子进屋学习,全家鸦雀无声。孩子把自己关进书房,父母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其1、这非常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生活的第二个断乳期。依据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生是所有年龄阶段说话最少的群体,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样本中说话最多的群体。悲剧的,他们一般恰恰是亲子关系。既然这样,不必过度焦虑,过了这一段,或许就风淡云轻了。
其2、改变交流方法。
不愿当面议话就写信交流;
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
孩子不想谈我们的事儿,父母就聊自己单位的事儿;
在家没办法交流,就换个环境交流,譬如在旅途中交流。
无论怎么样,交流的主动权都要在父母一方。要紧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要紧的不是交流内容,而交流形式。自己生的孩子,流着泪也得想方法。
为什么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愈加多?
其1、富裕年代的势必。
物质宽裕和心理饥饿同存。00后这一代人,伴随物质宽裕的同时,心理需要就成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种意义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富贵病”“时尚病”。
对策: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去工地搬砖。
其2、单向度生活的势必。
00后这一代人学习过度,生活稀缺。他们没生活,只有考试。七零后的童年时光还没被电视和手机绑架,做迷藏、掏鸟窝、捉泥鳅、打陀螺、跳皮筋、掷沙包……
五光十色五花八门。
目前呢?写作业成为00后孩子们唯一的课余活动。当生活的多元化、多样化、丰富化被摧毁,千姿百态的学生被固定输入一种信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心理疾病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策:假如不偶尔疯一下,人真的会疯。
其3、愈加强的存活角逐和愈加弱的抗压能力。
毫无疑问,与拥有稳定收入的七零后爸爸妈妈相比,00后面临的并非存活危机,而是进步困境。进入大城市、大企业的学历门槛愈加高,个人创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也愈加高。普通劳动者和工薪族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狭窄,而中产阶层的降低通道则日益放大。
00后可能是面临的不止是失业,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AI迅速迭代的今天,他们而且可能率先沦为”无用阶级”。
他们可以不需要担忧将来,他们的爸爸妈妈却不可以不替他们操心。当爸爸妈妈垂垂老矣,既不可以战胜同龄人,又不可以对抗机器人的孩子们,该如何度过漫长的一生?没吃过苦的一代人,正在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
对策:提高抗压能力,差异化进步。
其4、心理的问题其根源不是心理,而是现实。
要紧的不是改移情别恋理,而是改变现实环境。
人的大脑是个信息交换系统,当孩子不愿和爸爸妈妈说话,这是心情不好(内存不足);
当孩子不想和老师说话,这是选择性交流(硬盘有坏道);
当孩子和同学也无话可说,这非常危险(操作系统问题);
当孩子不传达我们的任何信息,信息只输入,不输出,或既不输入也不输出,那就意味着问题紧急(系统死机);
当孩子输出的都是乱码(胡言乱语)或黑屏(据不说话),意味着人际交流系统已经崩溃。
对策:察言观色,调整应激。
为什么孩子管不住自己?
由于父母从来没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
其1、自我管理是人的本能,当这种本能被家庭、学校剥夺后,学生会借助所有机会达成自我反向管理。
当自主权被剥夺干净后,孩子会本能选择消极对抗:什么也不做。用伤害我们的方法惩罚父母的暴政。
对策:给孩子自我生活的空间和自我管理的机会,给孩子选择权。
其2、自主欲望强,自控力弱。
为什么我说的非常对,孩子就是不听?
其1、说的太多了。
谎话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同理,真理重复千遍,也就成了谎话。
其2、关系太近了。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真理。“父不教子”,古人易子而教,说的就是人性的弱点。
其3、关系僵化了。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教育力。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任何家庭教育将都是负反馈。情绪恶化了,任何正确的说教也会沦为孩子充耳不闻的废话。
其4、形式搞错了。
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应该是父母的行动,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语言。父母自己躺在床上玩手机,却让孩子好好写作业;爸爸妈妈自己从不学习,却需要孩子博览群书,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为什么孩子上课犯困、跑神?
其一,孩子累。
一天在学校呆十几个小时,睡眠紧急不足,能不累?现象:上午睡觉的同学显著多于下午。说明大多学生晚上睡眠紧急不足。
对策:早睡早起。
其2、身体弱。
训练紧急不足,健康紧急透支。
对策:增加运动。
其3、课堂被动。
现象:
自习课睡觉的人少,上正课睡觉的人多。
由于自习课是学生自己思维在活动,是在完成任务,所以反而困难犯困;
上正课时,大班教学缺少互动交流,信息单向传输,学生只同意不反馈,大脑比较容易进入抑制状况。
对策:维持信息互动,学生要紧跟老师思维,老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孩子是否应该补课?怎么样补课?
其1、对部分差生来讲,补课先补钙。
若是学习习惯不端正、学习态度不好引起的学习困难,建议先改变不好的的学习态度,再考虑补课。道理非常简单:周一到周六在学校不认真学习,也别指望周日在补习班的几个小时能力挽狂澜。
其2、对中等生来讲,课内学习和课外补课不可以脱节。
补课应该是针对校内教学的补充,而不该是另外开辟新的教学内容。假如校内课程就非常消化乏力,再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无异于雪上加霜。
其3、对优等生来讲,长期补课的意义不大。
即便要补,也是针对薄弱环节的针对性提升,一般就是找个有经验的老师剖析试题,查摆弱点,查漏补缺。
其4、对于所有补课学生而言,建议不可以几个学科同时补课,每一个教学周期,最多补两门,最好只补一门。
当然,假如所有学生都参与补课,最后成效是和所有人的排名不变,这就是个过度角逐的“零和游戏”。
孩子为什么摆脱不了手机、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既然现实生活愈加无趣化,孩子们自然沉浸入电脑、手机、网游中。别说孩子,就是大人也被手机日益奴役。问题的根源不是杜绝手机,而是改变现实。
当然,人类的虚拟化存活趋势不可逆转,今天,没办法用智能手机的人,不但没办法生活,甚至根本没办法存活。因此,对于手机、互联网,既然根本没办法杜绝,不如与其妥协。问题的重点是:保证孩子在学校期间不带智能手机。
与孩子和解: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痛苦、焦虑。而且,人类之间并不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焦虑和痛苦。就算是亲人之间,依旧会存在深刻的隔膜和误解。
父母是七零后,孩子是00后。天地大冲撞,火星对地球。零后和00后相隔的不是两个十年,而是两个年代、两种文明、两类物种。
不同于喊着革命口号长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是集体念书的一代人,是获得了教育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对“常识改变命”“万般皆下品、惟有念书高”的认可,没那一代人的感受比七零后更深刻了。这一代人做了爸爸妈妈,对教育的看重力度自然独一无二。
00后物质空前充裕,精神空间却日益逼仄;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是没挨过饿的一代人;他们是教育过度的一代人;他们看上去无忧无虑,实则前景堪忧,他们表面花团锦簇,实质内心日益荒凉。
养老杀死80后,房价干掉90后,考试逼死00后。
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00后是最好的一代,也是最糟的一代……,
这是期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他们面前应有尽有,他们面前一无所有;他们正踏上天堂的道路,他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是个被考试深度折磨彻底绑架的神奇国度。
这里有上亿饱受分数虐待,已濒临崩溃的莘莘学子,
还有更多被孩子排名摧残,已完全失去控制的虎爸狼妈。
考试笼罩大地,无远弗届,
排名绑架生活,无论西东。
学生辛苦,父母痛苦,老师命苦。
穷则思变,否极泰来。
是时候与孩子、与生活、与大学和解了。
成功不该凌驾成人,分数不可以摧残亲情。
学习不该透支健康,考试不可以蹂躏生命。
过一种诚实、充实、真实的教育生活。
留一段高效、开心、高调的青春回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知不可而为之,千万人吾往矣。
或于事无补,
愿缓解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