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其爆发是什么原因、特征和影响到今天仍被广泛研究。
1. 爆发缘由
- 根本缘由: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致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和周期性危机。
- 直接缘由:1929年十月美国股市崩溃。这场股市崩盘引发了连锁反应,飞速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全方位的经济危机。
- 具体缘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下层民众的购买力降低,而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却愈发集中。证券市场的兴盛和股票投机过度,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除此之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泛滥,虽然短期内刺激了市场兴盛,但长期来看却埋下了隐患。
2. 特征
- 波及范围广:这场危机不只席卷了美国,还飞速蔓延至欧洲、亚洲和其他区域,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灾难。
- 破坏性特别强:很多企业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动荡不安,很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
- 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开始,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期间各国经济均遭受重创。
- 影响特别深远:这场危机不只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还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影响
- 各国加大经济干涉:为了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大对经济的干涉,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手段,试图恢复经济秩序。
- 国际市场争夺加剧: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致使国际贸易摩擦频发。
- 殖民地半殖民地掠夺加剧:各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 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各国政府面临巨大的重压,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极端政治权势的崛起。
2、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要紧的经济改革,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征到今天仍被广泛讨论。
1. 历史背景
- 胡佛反危机手段的失败:胡佛总统在危机初期采取的自由放纵政策未能有效缓解经济困境,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
- 改革呼声高涨:全国上下常见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期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领导国家走出困境。
- 罗斯福当选总统:1933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上任后立即宣布实行新政,以应付经济危机。
2. 主要内容
- 救济、复兴和改革: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 救济:救助急切需要帮助的大量失业者和贫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 复兴: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转。
- 改革:采取长远手段,改变全国总体经济情况,预防类似危机第三发生。
- 两个阶段:
- 1933-1935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调整与复兴经济,通过一系列紧急手段稳定金融系统,恢复工农业生产。
- 1935-1938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改革,通过立法方法打造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工权益,促进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
- 具体手段:
- 整顿银行: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系统的信心,关闭有问题的银行,重组健康的银行。
- 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农业生产,控制农商品产量,提升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工业复兴计划,规范企业行为,促进工业复苏。
-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提供直接救济,同时投资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
- 保护劳工权利: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障工人权益,提升薪资水平,改变工作条件。
- 打造社会保障体系:颁布《社会保险法》,打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规范,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 特征
- 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涉: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涉,通过立法和行政方法,全方位介入经济活动,以达成经济的复苏和进步。
4. 意义
- 经济复苏:新政推行后,美国经济渐渐复苏,失业率降低,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 规范革新:新政开创了国家干涉经济的先河,为后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 社会稳定: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手段,新政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 国际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国家在应付经济危机时借鉴了美国的经验。
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不止是美国历史上的要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要紧篇章。它们不只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也为后来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