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任何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战无不胜。这类名句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假如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讲,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掌握预习。
在小学习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常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课第32至33页。一句话下去,学生随意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如此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用途吗?又有多大有哪些用途呢?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
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要紧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要紧渠道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办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适合的办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获得好的预习成效,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预习办法的指导、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好的基础。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常识有个大体知道,找疑点,提问题,然后携带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学会新知。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这里我重点对课时预习的指导谈谈我们的点滴怎么看。
指导预习要有模可循。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有着普通的步骤和办法,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的办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念书,划批注;有缺点,准时补;多用脑,勤动手;试训练,找疑处。持之以恒先预习,学好数学比较容易。
先念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数学常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常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
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定义、重点语句、疑难处、掌握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双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一样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我们的理解、领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有缺点,准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假如发现新常识的前衍部分有不知道不了解之处,就要准时复习,把与新知有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
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数学的一大秘籍,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
遇见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验的就动手做实验,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常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定义、公式的理解,如此更利于学会新知。试训练,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
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训练,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训练,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常识的理解程度、学会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总结出新常识的重点,找源于己不理解的难点、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不多,应尽可能少布置预习或不布置预习,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同意能力,大家可以把小学三年级作为学生掌握预习数学的起点。开始练习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用途。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需要、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办法。比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前,我需要学生如此预习:1、阅读课本第58至59页,把你觉得要紧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不是理解;把不会地方做上标记。
2、按课本上的需要,找一找身边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借助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哪些发现,记下来。3、试着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会了就标上对号,不会就标上问号。4、第59页的想象做做你会吗?请试着做一做。
5、再一次看书,说说这节内容重点学习的什么,想想还有哪些疑难之处,记下来。课堂上的检查反馈表明:学生预习成效很好,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到了小学四年级,就能把预习活动置之课外了,但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办法去进行预习,如此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能独立进行预习了。
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针对不相同种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办法也不相同。
如:定义型教程重点使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型教程重点使用尝试训练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合适使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适合的办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技巧为主,辅以其它。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常识的海洋博大无比。大家教师不可以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些常识,但大家可以教给学生获得常识的本领--掌握学习,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只须教师能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学生定能掌握预习,掌握学习,随之提升的还有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