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上海普陀区2021届高中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水平监控语文考试试题

   日期:2025-04-10     来源:www.lmjiu.com    浏览:627    
文章简介:普陀区高三首次水平调查(语文试题) 1、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需要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普陀区高三首次水平调查(语文试题)

1、积累运用(10分)

1.按题目需要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1分)

(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源于荀子的《_________》。(2分)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按题目需要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用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小吴了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便跟风指责别人。

C.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老王教会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为人处世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适当的一项是(   )(3分)

在文学作品中,不止是山水花木、不止是人物房舍可以_____,_______: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____,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示      ②构成境、象       ③得到明确地再现      ④成为笔下的境、象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②①③④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不少人有一种感觉,世界好像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过去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则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愈加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自己“想象的一同体”,相互防备甚至对抗的年代?

②有时候,对将来的迷茫和悲观,只不过因为你站的地方还不够高,视线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由于局部区域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同样,关于人类将来的走向,大家有必要梳理人类进步更漫长的经历,去挖掘其中的规律,荣获2018年美国家公务员考试古研究所霍尔顿图书奖的《第五次开始》作者罗伯特·L.凯利告诉大家,在人类历程了四次重大变革后,马上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人类可以主动把握我们的命。

③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强调具备动态感的“开始”,强调的是人类历史时间线的“点”,让大家回到历史的重点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

④用工具,使大家与兽类彻底区别开来;文化,让大家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一同的记忆和意识;农业诞生,自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定居,得以产生“剩余”商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大家熟知的历史阶段到来,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地组织生产,庇护具备一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更具毁灭性的战争。

⑤有趣的是,回看历史,国家总是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譬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为什么这样?笔者以为,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其次,在于大家现在依旧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依旧习惯性地以国家为切入点去考虑历史。

⑥本书作者是考古学家,因而更关注历史本身。大家回看历史,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去投射历史,从而存在曲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何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站在当时人角度看问题是什么原因。在这方面,作者凯利如此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优势”,由于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加工”的素材,从而可以科学的方法去考察剖析。虽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总的来讲,还原历史的概率大大增加。

⑦凯利在本书第二章“考古学家怎么样考虑”中,介绍了其工作和考虑方法。这一章看上去是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要紧铺垫,增强了后文叙事的力量,由于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分析历史不同的力量。譬如,他介绍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奥茨”原始人遗体时追根溯源的方法,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既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⑧考古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使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考虑。在对将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他乐观的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法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大家带来了生活的提高;同时,其弊病也不断涌现。

⑨大家需要新的开始。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大家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人类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跨越国家概念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饰演要紧力量,网络提升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现在一个中国年轻人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不过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释而已,其背后则体现了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这将推进人类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⑩凯利的寄望在今天好像有的叫人很难信服。毕竟,全球范围正在由于贸易产生争端,地区联合的范文欧盟也看上去岌岌可危。但,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随着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而现在的全球化过程已然理性很多,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的信心:“人类目前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家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叫人类拥有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飞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大家在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

⑪凯利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他让大家相信,人类将借助我们的技术更好地改造世界。凯利还是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诸如AI的技术,最后会致使大面积失业,成为阶级对抗的“自毁”路径。

⑫“第五次开始”,已经开始。大家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这一次,大家将走得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目的。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办法剖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用类比论证,证明《第五次开始》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样数据丰富、逻辑严密。

B.用对比论证,证明那些“由于局部区域的战火就以为人类暴力爆发”的看法需要批评。

C.用引证,证明整体来看,人性中的善要远大于恶,因此大家对将来应抱有足够的信心。

D.用例证,证明大家不可以仅仅依据个人对局部现象的直观感受就作出对人类的悲观判断。

4.剖析第⑤段在文中有哪些用途。(3分)

5.依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第五次开始》这本书(80字左右)。(4分)

6.以下题目中比较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需要新的开始——以《第五次开始》为例

B.考古学家怎么样考虑?——以罗伯特•L.凯利为例

C.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读《第五次开始》

D.洞察人类历史的力量——评《第五次开始》

7.在第⑧—⑪段中,呈现了凯利对将来乐观的预期。请对凯利的这种看法作评析。(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

去老舍的家寻最好看的的菊花

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过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看那个过去菊花满地的小院。__________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季,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笑容。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很别致,是那种适合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这样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西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爸爸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老舍觉得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的的写作就是要点略生命,讲解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好看的,可惜目前只有红柿了。她给我发了一张图,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图中,花草各异,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丹柿小院最好看的秋季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如此的菊花是过去家所栽种的。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能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一进一出之间,大家了解院中过去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让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仿佛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妈妈的工笔重彩菊花图。妈妈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季家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逼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好看的的菊花还有距离。我在故居的西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非常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怎么样也搜不出来。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裳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的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秋季必须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节日,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平时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去一个四五岁的女宝宝,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她母亲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孩子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会柿子的含义,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季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8.剖析第②段划线句详细描述去老舍家路程有哪些用途。(3分)

9.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4分)

10.第⑧段中的“铺天盖地”非常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1.本文为何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好看的的菊花”为题?请加以剖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14题(8分)

【中吕】普天乐·秋怀

[元]张可久

为哪个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__________,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①,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注】指拒绝汉光武帝征召而隐居垂钓的严子陵。

12.标题中的“【中吕】”是______________名。(1分)

13.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曲以“忙”字为全篇诗眼,贯穿一直。

B.“西风”“红叶”紧扣标题中的“秋”字。

C.曲中化用语典,引用事典,皆贴切自然。

D.整首元曲语言风格刚健豪迈、沉郁蕴藉。

14.划线句讲解为:“就算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也曾艰难跋涉”或者“求取功名的道路就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样充满艰辛”。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结合全文内容做具体剖析。(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18分)

①来歙字君叔,南阳人也。拜为太中医生。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①。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

__________。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__________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使人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医生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③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④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

⑤论曰:“世称来君叔天下信士。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已不私其功也。”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注】①隗嚣:东汉初天水人,趁乱为陇地豪强拥立,归汉后仍图谋割据。②冘豫:犹豫。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歙徐杖节就车而去(        )               (2)皆可案复(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1)部勒兵,将杀歙                     (       )

A.统率       B.划割        C.强迫        D.挑动

(2)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        )

A.卖出       B.打开         C.点燃        D.拆掉

17.第②段划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B.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C.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D. 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遣子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

19.对第④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战之前,来歙“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B.来歙作战勇猛,第三在守卫战中获得胜利。

C.获胜后,来歙用尽粮仓里的米来救济饥民。

D.“陇右”即“陇西”,在来歙治理下得以安定。

20.依据作者的评论,概括来歙被世人称颂的表层缘由和深层缘由。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__________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__________。__________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有删节)

【注】①狃:贪。

2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成效。(3分)

22.可填入第③段划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1分)

A.矣      B.焉      C.也哉       D.而已

23.对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慨叹士人大多不可以处置好“义”与“节”。

B.挖掘历来大家在仕隐之间很难选择是什么原因。

C.指出隐者的安于近况会被指责为“丢弃世事”。

D.分析仕者为利益所牵而留恋官位的不好的心态。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适当的地方是(    )。(3分)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爱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A.第①段开头    B.第①段末尾     C.第②段末尾     D.第③段末尾

25.综观全文,剖析其中“记园亭”“论仕隐”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三 写作(70分)

26.不知从何时起,大家做事开始倡导“别那样累”。有人赞赏这种变化,也有人为之担心。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考虑。

需要:(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