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特点朝着好的方向进步
孩子性格中天然的成分,大家改变不了。孩子性格中虽有天然的、很难改变的成分,但绝大多数还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所以,孩子好性格要早教育、早培养。
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爸爸妈妈起着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可以说,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打着爸爸妈妈的烙印。孩子的性格特点好,表明爸爸妈妈的教育好;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问题,表明爸爸妈妈的教育出了问题。
既然爸爸妈妈的责任这么重大,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特点朝着好的方向进步呢?
第一,爸爸妈妈应尊重、适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特点自然形成。为何有些爸爸妈妈总怨孩子叛逆、不服管,脾气暴躁呢?由于这类爸爸妈妈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去做有违其天性的事情,才会使孩子变得暴躁、不听话。爸爸妈妈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培养教育,孩子心情舒畅、畅所欲言,还会与爸爸妈妈对着干吗?假如孩子喜欢写字画画,爸爸妈妈就给他提供纸笔和场地,让他尽情地写、尽情地画。孩子心中的愿望通过正常途径得以达成,还会性情暴躁地与爸爸妈妈对着干吗?这样来看,给孩子的天性开辟一个自然通道,让孩子自由发挥,对他美好性格的形成是多么的要紧。
第二,爸爸妈妈不可以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可以控制爸爸妈妈。看看当今中国,就会发现,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悲剧。爸爸妈妈和孩子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家庭战乱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牺牲品。为何会上演如此的家庭悲剧呢?缘由有2、一是爸爸妈妈生养了孩子,感觉自己有功,就想控制、命令孩子,而孩子不愿受人控制,便与爸爸妈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二是孩子自觉得地位特殊,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导致爸爸妈妈忍无可忍,与孩子发生激烈的战争。这种家庭成员地位不平等引发的战争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爸爸妈妈和孩子冲突不断,孩子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爸爸妈妈第一应当了解: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爸爸妈妈高,也不比爸爸妈妈低;爸爸妈妈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没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爸爸妈妈从小就充分倾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和爸爸妈妈一样,有说话、表态的权利。爸爸妈妈和孩子地位平等,大家都别想支配、控制哪个,大家都需要尊重他们。孩子从小生活在如此温馨、民主的环境里,爸爸妈妈不对他发号施令,他也不对爸爸妈妈大呼小叫,孩子的性格特点能不朝着好的方向进步吗?
第三,不可以强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龄、能力的事情,不可以拿我们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相比。有些孩子发育、成熟早一点,抢在同龄人前,多学了一些东西,多做了一些事情,如此好学上进的孩子值得鼓励、一定。但不可以由于有这类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不承认、贬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价值。有些爸爸妈妈无视自己孩子的状况,一味需要孩子早学多学,并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肩负超越年龄、能力的事情,能不怨恨爸爸妈妈、怨恨生活吗?孩子天天生活在怨恨中,能有好性情吗?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趋势,在充分认识、把握孩子实力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忙、理解、支持,使孩子一直处于学感兴趣,学有效果,学有目的,学有余力的好状况。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能不拥有一个好性格吗?
第四,爸爸妈妈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假如爸爸妈妈天天针尖对麦芒,你不让我,我不叫你,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能有一个好性格吗?孩子的性格特点出了问题,第一得从爸爸妈妈身上找问题。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翻版:爸爸妈妈不温不火,待人友善,孩子会性情暴躁、出言不逊吗?爸爸妈妈怨天尤人、吵闹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里暗淡无光,能有阳光般的性格特点吗?爸爸妈妈要培养、教育孩子,先得深思、教育自己。
第五,要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做事不完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任何事情都要其他人给他扫尾,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不受青睐的人。孩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会给人靠谱、可信赖的感觉。如何才能使孩子完整地做成一件事呢?第一应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做事都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譬如,爸爸妈妈买菜做饭,先要上街买菜买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后才是煮饭炒菜,最后还要洗洗碗筷、擦洗灶头孩子做事也应像爸爸妈妈一样,有头有尾有顺序。再譬如,从柜子里拿玩具,不可以打开柜子,拉源于己想要的玩具,就把别的玩具撒一地。别小看拿玩具这么一件小事,这也是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机会。孩子打开柜子,把别的玩具放到一边,取源于己想要的玩具,关上柜门,算是完成了一个程序。玩完之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把柜门关上,才算完整地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是如此,有开头,有结尾,最后会形成一种非常不错的做事风格,这种做事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好的做事性格。
第六,不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孩子在外受了气,或许会找爸爸妈妈、老人撒气,也会会找比他弱小的孩子撒气。孩子见着强者就开躲,见着弱者就开欺,没一点正义感、同情心,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骨头软、嘴巴硬、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如何才能不使孩子成为如此的人呢?第一要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比较容易让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我们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其他人欺辱的。第二,孩子不可以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强悍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其他人欺辱、嘲弄的对象,最后自取其辱。最后,孩子再弱小,再不让人看重,也应该有正义感、同情心。孩子有正义感,会取得其他人的认同。孩子在同龄人中树立了肯定的威信,见着强人不躲,面对恶人也不会胆小如鼠。如此的孩子即便成不了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也会成为一个叫人礼让三分的人。孩子不畏强暴,不欺软怕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让人称道的性格特点。哪个不愿我们的孩子有如此的好性格呢?
第七,让孩子说话、做事都要替其他人着想。孩子生来是不会替其他人着想的,孩子能替其他人着想,是爸爸妈妈培养、教育的结果。如何才能使孩子善解人意、替其他人着想呢?这就要让孩子常常做换位考虑:你喜欢这个玩具,其他人也喜欢这个玩具。假如每人都只为自己着想,你争我夺,是否都玩不成这玩具呢?假如你能让其他人先玩一会儿,大伙轮流玩,是否都能玩上这玩具呢?孩子有如此的思想和品德,能不成为一个性格完美的人吗?
第八,既要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又要孩子灵活变通、不固执。不培养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的性格特点,孩子遇着什么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意志薄弱、不堪重任、一事无成的人。孩子需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同时也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爸爸妈妈不固执己见,不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跟孩子剖析利弊,讲清道理,让孩子坚持什么,舍弃什么都了然于心,自有主见,就能使孩子既坚定又随和,既不轻言舍弃,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墙不回头。
孩子的性格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紧密相连的。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培养起来了,好的性格特点也就随之培养起来了。人的性格特点是和人的前途、命紧密相连的。有人说,性格决定命;性格出问题,预示着前途、命也会随之出问题。由此而言,培养、造就孩子的美好性格不是一件可以往后推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