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引导各类智能终端商品的生产企业和应用平台,对原有些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优化升级。相较于原有些未成年人模式,升级后的模式在防范未成年人互联网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有什么变化?大家一块儿看↓↓↓
可达成一键启动整机未成年人模式
父母可设置“封顶”总时长
《指南》一大优化升级是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将由目前的应用程序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联动”。
为了减少操作困难程度,《指南》明确:
未成年人模式入口应当设置在移动智能终端的显眼地方,满足用户一键切换需要。
在移动智能终端一键启动或退出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自动同步切换。
同时,《指南》还针对目前未成年人模式下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上网总时长不可控的现象进行了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网络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在此之前,单款游戏时间到了,孩子可以切换到另一款游戏,总时长不可控。而目前的未成年人模式,父母可以在手机上设置“封顶”总时长,一旦超越后,孩子就没办法继续用相应App。
16岁以下用户默认推荐
每天用时长不超1小时
在发布《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同时,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也指导有关的终端企业和平台在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技术升级。
在全方位调查未成年人上网需要基础上,《指南》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用户分别推荐了每天上网总时长,如:
在面向不满16周岁用户的未成年人模式中,默认推荐用总时长低于1小时;
在面向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用户的未成年人模式中,默认推荐用总时长低于2小时。
《指南》并需要终端企业和平台提供超时默认关闭、推送休息提醒等功能,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用互联网。推荐时长以默认设置的形式呈现,父母可依据需要调整用时长和时段。
同时,《指南》对标《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条例》需要,指导企业准时修改可能导致沉迷的内容、功能和规则,采取有效手段防范外部链接信息内容风险。
《指南》还需要,儿童智能手表、早教机、智能音箱等儿童智能设施,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可穿着打扮设施在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参照本指南相关需求,规范商品和服务的用法时段、时长、内容和功能等设置,确保信息内容安全可控,防范未成年人互联网沉迷。
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