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史(历史初一上册)
1、元谋人
现在国内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2、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址: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法:北京人已经用天然火。
3、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状况
(一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常见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国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子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区域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坐落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很多圆形的房屋或方形的小房子,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国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狩猎、捕鱼。常见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大家平时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很多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4、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故事
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网盟首领。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区域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闻年代的治水英雄。
尧年老后,部落网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法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网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夏朝打造的史实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造了国内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造了国内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与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需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守卫周王,因此,他们需要按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维持密切联系,一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分封制有哪些用途: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互联网,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况,加大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围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进了边远区域的经济开发和文化进步。
4、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大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根据功劳的大小封爵。没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爵位。承认土地私有,使用方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规范器。
2.历史用途或影响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将来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打造
1、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国内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区域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丝绸的道路
《丝绸的道路示意图》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区域、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沿着丝绸的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与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与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的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大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大中央集权的史实《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医生,在地方,打造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汽车形制,规定所有汽车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用途:将来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规范。
5、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手段: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权势。
加大监察规范。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区域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发展了丝绸的道路。
用途:中央集权空前加大,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进步。
6、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办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打造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2、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区域带去了劳动力和一流的生产技术。江南区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手段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需要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汉语,使用汉姓,倡导与汉人通婚。
改革用途: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上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进步,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时候史(历史初一下册)
1、隋唐科举规范: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规范。隋唐时期创立并健全了科举规范,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武则天
武则天是国内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出色人才。重视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手段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兴盛,被誉为“开元盛世”。
4、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5、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规范、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与生活风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常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6、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进步
1、中国古时候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打造元朝的史实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打造蒙古政权重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打造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一同管理西藏。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区域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用途。设伊犁将军,加大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区域的管辖。
3、清朝加大对边疆区域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手段:略。
4、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常常骚扰国内沿海区域,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紧急,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练习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飞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5、郑成功光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国内台湾区域,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忙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飞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光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用途。
6、雅克萨之战
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第三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赞同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款《尼布楚条款》。
7、郑和下西洋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早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加大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进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如果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底价强征硬派,导致很多手工工匠逃亡。伴随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后被废止。
8、“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目前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权势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紧急的恶果。它限制了国内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进步,妨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后不可以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可以从根本上抵挡殖民权势的侵略,反而进一步致使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愈加离得远远的世界进步的时尚。
[考试说明]科技
1、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2、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一同点:
(1)华佗善于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方位讲解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3、都江堰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国内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智慧的
4、长城
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水平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5、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时候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国内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只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交流亚洲内陆“丝绸的道路”和海上“丝绸的道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区域城镇和工商业进步。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有哪些用途。
6、四大创造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国内古时候人民的“四大创造”,这类创造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经创造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材料,扩大了材料来源,减少了造纸的本钱,同时又提升了纸的产量和水平,大家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用多次,保存也比较便捷。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成本,大大提升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进步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常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要紧用途。
指南针
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创造,非常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国内的发现提供了要紧条件。
火药
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考试说明]思想文化
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倡导“为政以德”。倡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考虑,敢于坚持正确的建议,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依据学生不一样的特征,教学时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进步。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2、佛教传入的史实
佛教起源自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的道路传入国内中原区域。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原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史记》
司马迁写作的《史记》,是国内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闻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撰写史书的典范。
4、《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撰写了国内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进步产生了要紧影响。
5、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商朝时期,将测算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要紧价值。国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秦统一文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