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推荐:不要随便地给予
国人去藏区见孩子就发笔,发糖,发钱,致使了今天不少藏族孩子公然站在路上拦车要钱的后果,有时简单的所谓行善会带来更坏的后果,慈善需要智慧!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普通人只能想象, 一位中国的义工下了卡车将来,看到一位骨瘦如柴,衣不蔽体的黑人男生朝他们跑来,那个男生极少看到如此的大卡车。
顿时,义工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孩子走去。
“你要做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手!”
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了解这是如何了,大家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孩子俯下身子,“你好,大家从非常远的地方来,车上有不少东西,你能帮大家搬下来吗?大家会付报酬的。” 小孩子迟疑在原地,这个时候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
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很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别的人想一块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长时间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一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货物可以帮忙搬了,感觉十分失望。 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伙都干累了,你可以为大家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大家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非常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类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样大声告诉你话。但你知不知道?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假如由于你易如反掌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方法,因而愈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一般的一天。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需要他们以劳动获得。上帝把恩典和爱白白给大家,但需要大家努力奔跑。家庭教育也这样,不要随便的给与,让孩子觉得所有都是爸爸妈妈应该给与的。
那样,帮孩子帮多少算适合?
这里要学会一条原则:施与受的平衡法则。中国自古就有一个助人的美德,而且大力倡导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爸爸妈妈对孩子也是这样,大多爸爸妈妈都是心甘情愿地付出,感觉养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极少要回报。可是,这种付出带来的后果总是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单方面的一味付出,和单方面的一味索取。
这种关系带来的后果势必是纠缠不清,甚至决裂。由于亲子关系也是关系中的一种,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关系的关键字是“互动”。所以,爸爸妈妈与子女想要和谐、自在地相处,就要了解怎么样平衡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互动。帮助孩子是必要的,但不注意分寸,就会物极必反,仍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这里有三种“帮太多”的现象:
一种是以帮助孩子来达到控制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事无巨细,任何事包办,孩子上哪所学校,进什么班级,学什么专业,都是根据爸爸妈妈的意愿来决定。孩子若不想听从爸爸妈妈的安排,爸爸妈妈就会表示愤怒和伤心,迫使孩子顺从。
一种以帮助孩子来获得认同和尊重。当爸爸妈妈一旦以能者自居,孩子必然会以弱小无能而存活,自卑和内疚会折磨孩子,没办法安宁。
还有一种是不了解我们的界限和孩子的界限。当爸爸妈妈过多地帮助孩子,每件事代劳,甚至干预到孩子的生活,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权利时,那爸爸妈妈是应该被埋怨与指责的。
助人不是势必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大家帮助其他人应以他们可以回报或传递的能力范围为界,也就是 “不会给双方导致负担”。帮助孩子也是一样。有些孩子长期同意爸爸妈妈的帮忙,直至长大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会回报与付出。可是一旦爸爸妈妈过世之后,长不大的成人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这种情绪甚至会伴其一生。
在《家庭会伤人》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今日家庭危机就是这类不成熟的人所教养的孩子,以后也会成为不成熟的人。而我感觉,这类被过多帮助的孩子在情感上一直都是匮乏的,不是完整的,不是富足的。他们被剥夺了付出和回报的权利,他们在情感的进步上就是欠缺的,也就是与人、与爸爸妈妈在情感、人格的互动上就不平等,一直匮乏。而我又感觉,情感上的日益充盈和富足,才是幸福感的源泉。
所以,为人爸爸妈妈,你要了解你为什么要帮助孩子?什么是出于孩子真的的需要,什么是大家我们的需要,却强加给孩子。你还要了解你和孩子的心理界限是什么?虽然付出和回报没办法对等,但大家如果是明确我们的心理可同意的界限,并能坚守这条界限,我在自己舒服的地区内付出,也在舒服的地区内同意,但,界限以内的地区就不要随便去越过。
大家看到有的人抱怨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这就是越过了自己可承受的界限,自己心里不舒服,变成了怨妇。还有一些人付出了不少,却也糟来冷眼敌对,顿感伤心受挫,其实是由于你的帮忙已越过了其他人可同意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