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常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天天给孩子念书,对孩子学业并没帮助呢?研究表明,只有爸爸妈妈本身的特质,即“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爸爸妈妈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爸爸妈妈为孩子做了哪些”,全是浮云。
假设爸爸妈妈不懂量子物理,那他们非常可能觉得孩子也不会懂,也不会试图让孩子懂,孩子没办法获得有关信息,就不可能进入有关范围探索成长,即便TA极具天分。与此同理,爸爸妈妈不会越多,孩子的世界越狭窄,选择也越少。
爸爸妈妈子女要一块生活、成长、历程各种挑战,然后孩子独立远行,而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分别。但有了书本做纽带,你和孩子的精神就是相通的。所以,大家都该长期、广泛、很多地阅读。
1、爸爸妈妈是哪个决定孩子学业
全职伴随、带娃去博物馆都没用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早期儿童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ECLS”。
研究职员从全美各州,遴选了不同家庭背景、从婴幼儿园到五年级的2万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种族、性别、家庭收入、学习成绩、爸爸妈妈教育程度、子女数目等资料采集,研究职员还通过访问、察看,采集了很多这类学生亲子互动、家庭生活的细节。
随后,研究职员对这类数据进行了回归剖析,试图找出那些与孩子学业表现有关的原因。
最后,ECLS找到了8个跟孩子的学业表现存在最强关联性的原因,还发现另外8个原因毫无卵用(当然,这8个都是一般被觉得非常有用的,要不然研究职员也不会想起来去采集这类信息了)。
极有关的8个原因:
1、学生的爸爸妈妈受过好教育;
2、爸爸妈妈社会经济地位较高;
3、妈妈在30岁后生下第一个孩子;
4、孩子出生时体重较轻;
5、爸爸妈妈在家说英语;
6、孩子是领养的;
7、爸爸妈妈参加PTA(父母教师联合会);
8、家里有不少藏书。
然并卵的8个原因:
1、家庭很和睦;
2、爸爸妈妈近期刚搬到一个较好的社区;
3、妈妈在孩子出生到上婴幼儿园期间不工作;
4、孩子参加了儿童进步起步计划;
5、爸爸妈妈常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孩子常常被打屁股;
7、孩子常常看电视;
8、爸爸妈妈天天都给孩子念书。
(注意:这类原因和孩子的学业表现是有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仔细剖析一下这16个原因,会发现不少更深层次的信息。譬如:
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爸爸妈妈非常可能受教育程度更高(反之亦然),也更看重自己及子女的教育,并因而多买书、参加PTA;
30岁将来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女人非常可能受教育程度更高或职业进步更好,对孩子的即将来临也筹备得更充分;
“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孩子非常可能是早产儿或有其他健康问题(这也能部分反映爸爸妈妈的常识、医疗及经济条件),这和“孩子是领养的”一样,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导致负面影响;
但,搬到一个好社区是没什么用的,就像一双好鞋不可以叫你跳得更高中一年级样,教育孩子这件事你也指望不上邻居;
电视本身是中性的,常常看未必影响学业,看什么才是重点,看没营养的垃圾电视剧,还是科教内容,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打屁股为何没影响呢?按理说,常常打孩子屁股的父母应该是不开明的啊?但能在同意教育部官员访问时,承认自己“常常打孩子屁股”的父母,一定是坦诚的,坦诚的正面影响可能更大。
为何家庭和睦、常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天天给孩子念书、妈妈在孩子学前不工作,也是然并卵呢?这不都是爸爸妈妈看重孩子的体现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avid Levitt)觉得,只有爸爸妈妈本身的特质,即“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爸爸妈妈针对孩子的行为,即“爸爸妈妈为孩子做了哪些”,全是然并卵。
也就是说,总体而言(个别反例一直有些),假如爸爸妈妈不上进、不念书,每天围着孩子转(不管全职伴随还是去博物馆)也没用,假如爸爸妈妈事业有成爱念书,孩子也不会太差。
好了,大家再回顾一下有助孩子学业表现的6个原因,去掉非常美国的(爸爸妈妈讲英语、参加PTA),已经没法改的(30岁将来生小孩),只剩下3个:爸爸妈妈受过好教育、社会经济地位高、家里有不少藏书。
好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都非1日之功,所以,想让孩子学业进步的父母可以从念书开始突破。
2、你就是你读的书
大脑该试着消化各种书本
雨果说过:“书本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阅读是对人的全方位塑造——获得常识、训练思维、检视你的内心、构建精神世界,最后,你读的每一段文字都会成为你的品格、风韵、趣味。
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就是你读的书。
所以,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都一致觉得阅读应兼顾“专精”和“广博”。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如此总结他的念书技巧:1、精读一部书,翻阅多遍以深思,让它成为生活的骨干;2、泛读不偏食,汲取多方养分,训练大脑。
“我年轻时念书有紧急的偏爱,但后来迫于需要,念书的范围便慢慢广泛了。由于我觉悟到,就像健康的人体需要各种养分一样,想练习一个思维敏捷的大脑,消化各种书本是极为要紧的。”
平衡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父母来讲特别要紧,由于这会直接影响到小朋友。
前不久,Facebook开创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晒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扎克伯格正跟老婆给新生女儿读《给孩子的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还说,他喜欢给女儿念书,将来一年将是“童书之年”。
一时间,评论四起。有人追捧,“科技大神给女儿读的书就是不同”;有人羡慕,“扎克伯格的女儿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了”;也有人怀疑,“孩子这么小,听得懂么”;还有人质疑扎克伯格作秀摆拍。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费利(Chris Ferrie)倒是跳出来给扎克伯格点赞,并幽默地评论说:“仔细看,我敢一定小孩子是睡着了,不了解是否被我的书催眠的。”
费利是一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也是三个娃的爹,他把数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及实验常识做成了一套简单易懂的绘本。
在儿子Maxwell刚学着说话的时候,费利就念自己写的这套书给他。“在他最早掌握的10个词里,就有‘电子’这个词,最早会说的句子里就有‘电子有能量’。
塞斯·洛迪(Seth Lloyd)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及物理学教授,他自称“量子技工”,是量子物理学的权威专家。他觉得,不少成人没办法理解的量子物理学,小婴儿却是生来就懂的。
洛迪教授说,一个小婴儿即便看到有人把玩具放进了盒子B,也还是会去以前放过玩具的盒子A翻找。“由于,玩具藏起来看不到了,那样就大概在任何地方,而这正是量子物理的研究基础。”“量子直觉”更被叫做小婴儿与生俱来的五大天分之一(另外四个包含韵律感、游泳等,所以扎克伯格又秀娃游泳了)。
所以,或许大家可以如此说:假设爸爸妈妈不懂量子物理,那他们非常可能觉得孩子也不会懂,也不会试图让孩子懂,孩子没办法获得有关信息,就不可能进入有关范围探索成长,即便TA极具天分。(没准这类父母还会感觉扎克伯格摆拍作秀。)
其他常识范围与此同理。爸爸妈妈不会越多,孩子的世界越狭窄,选择也越少。
这就像挑食,除去受地域、季节、经济条件所限,假如爸爸妈妈都挑,这不买,那不吃,那孩子吃到的就只能是爸爸妈妈双方挑拣后的食物,一旦孩子也掌握了挑食,自己再挑一轮……不营养不好的才怪呢!
目前你了解爸爸妈妈为何应该多念书、多藏书了吧?多一本书,孩子就多了一种进步的可能。
费利的儿子Maxwell最早掌握的10个词里就有“电子”,这意味着他从小就了解还有一个微观世界的存在。想想看,大部分人家的娃最早掌握的10个词都是什么?范围又有多大呢?
所以,正如费利所说:“假如大家想培养新一代的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就要从爸爸妈妈开始。”
就这点来讲,扎克伯格真是个难得的好爹。过去几年,他每年都会挑战自己学新东西,包含吃素食、天天约见一个除公司职员以外的人等等。2014年他下决心学中文,去年十月就能在清华大学用中文演讲了。
2015年初,扎克伯格宣布每两周读一本新书,并在Facebook上开设“A Year of Books”专页,推荐书单及技巧。年底,这个计划顺利完成,除去保证了数目,扎克伯格的阅读范围也相当广,涉及人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科技、革新等范围,还有科幻小说。
▲ 部分扎克伯格2015年读的书
2016年初,扎克伯格又公布了新的挑战计划——跑完365英里,并将之命名为“A Year of Running”。
扎克伯格写道:“365英里是相当多的跑步量,不过并不是遥不可及。大家天天仅需完成一英里,按正常速度跑,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目的。”
你说,有这么个不断用各种形式探索世界的励志爹当榜样,Max能不出色么?
3、书是一辈子的亲子纽带
爱阅读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没代沟
2013年,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让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曾红遍互联网。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在从德国飞上海的飞机上的察看: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卫生间。座位离卫生间比较远,我穿过不少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不少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念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在18到70岁的国民中,阅读率为54.9%,也就是说,在中国有45%的人极少阅读。
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人均每年读24本书,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每年平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8.4本,连泰国人都平均每年读5本书。
这类数据多多少少印证了孟莎美在飞机上的察看。
在全世界最爱念书的北欧,很多阅读致使大家的常识面常见非常广,于是,书本就成了最好的社交媒介。即便第一次见面,天文、地理、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围绕书本总能找到话题、展开讨论,拉近距离。
▲ 在北欧,念书的人随处可见
其实,亲子之间也可以如此,以书为媒,打造情感纽带。
不少父母都抱怨,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叛逆了,有代沟了。代沟的本质是两代人由于三观及生活趣味的差异致使的心理隔阂。试想,一个坚持长期、广泛、很多阅读的人,势必心态开放、见识广博、想尝试新鲜事物、具备同理心。如此的爸爸妈妈,如此的子女,又如何会不可以接纳、包容彼此的不同?如何会由于代沟影响亲子关系呢?
威尔•施瓦尔贝(Will Schwalbe)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海博隆(Hyperion Books)的高级副总裁和总编辑,曾任《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的撰稿记者。
施瓦尔贝的妈妈玛丽•安妮•施瓦尔贝(Mary Anne Schwalbe)是致力于捍卫女权的美国知名慈善家,常常前往贫穷国家。有一次,她去阿富汗建造医院,忽觉身体不适,回国就诊后却发现患上了罕见的晚期胰脏癌。
施瓦尔贝和妈妈感情非常好,在伴随母亲的最后时光里,母子两个推荐了不少他们一同读过的书——《在切瑟尔海滩上》、《灿烂千阳》、《刺猬的高雅》……
后来,施瓦尔贝把这段和妈妈共读的最后时光写成了一本书——《生命最后的念书会(The Endof Your Life Book Club)》。
施瓦尔贝说这段共读的时光抚平了疾病和死亡带来的伤痛,“在阅读这类书本的时候,不必在乎生病与否,大家只是一个妈妈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阅读提供的沉着力量是大家迫切需要的,特别是面临妈妈生病的恐慌和巨变时。”
正如母子两个一同阅读的《恢复理智》的作者卡巴金所说的:“你阻止不了波涛汹涌,但你能掌握踏浪而行。”
爸爸妈妈子女要一块生活、成长、历程各种挑战,然后孩子独立远行,而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分别。但有了书本做纽带,你和孩子的精神就是相通的,能超越时空的界限,彼此相伴,彼此温暖。
所以,不管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业进步、将来进步,还是为了没代沟的亲子关系、超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大家都该长期、广泛、很多地——阅读,不是吗?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