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时间,我的精神几乎一直都是处于马上崩溃的边缘。
天天外出上班的时候,女儿都会和我上演一场琼瑶式“生离死别”。
下班回到家之后的每一刻,她都会像一个树袋熊一样,恨不能挂在我身上。
上卫生间要跟着,一脸宠溺的看着我蹲马桶;吃饭要抱着,打死也不坐孩子椅,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我和其他人说话,她就掰过我的脸,只让我看她;稍微有点不顺着她的时候,她就大哭大闹。
有一天,我给她讲绘本讲的口干舌燥,想去喝口水她就开始大哭。
我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开始冲她嚷,说她不会体谅母亲。
如此的瞬间有无数次,我对她发过脾气,实在生气的时候,还打过她的屁股。可是吼完、打完之后,又是无尽的愧疚:
她还这么小,哪儿了解什么体谅?
我跟老公、婆婆吐槽娃难带。
可老公一脸骄傲的说:你不会带孩子,一直把孩子弄哭,孩子跟着我的时候,可乖了。
婆婆也欲言又止的说,我正想和你商量,你要不天天中午别回来了。
你不回来大家玩的挺好,你一回来,她就不乖,还常常惹得孩子大哭。
一肚子的委屈瞬间涌上来!
为何女儿跟着其他人的时候,是天使孩子,跟着我就根本不像人类的孩子?
过去,我也无比自责:
是否我的养育方法有问题?
是否我对她的爱与关注不够多,让她对我这样依恋?
她如此的行为是否缺少安全感,这以后是否会影响性格?
困惑了许久,我也去问了不少母亲。原来,家有“磨娘精”的母亲真的不少。
也有不少母亲,采取的是像我一样压制的方法,先克制情绪安抚,克制不住的就大吼一顿。
但我了解,这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最后让我释怀的,是一位母亲的劝解,她说:
孩子跟你黏,是由于只有跟你在一块时,她才是无所顾忌的!而且,孩子能黏你的时间,真的没几年。
换个角度想,孩子“磨娘”那是由于他们了解,母亲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在母亲面前,他们可以毫无顾忌。
而且,这类“撒泼”也是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的。
早教专家林怡说:孩子的不少负面行为都像是水面上忽然出现的小漩涡,看上去微不足道,底下却暗流涌动,积蓄的都是成长的力量。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渐渐成熟,有了“小心计”了解如此能释放情绪,让自己获得满足,还会向母亲寻求帮助,这对孩子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心安定,想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比看着听话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小说《无声表白》中,莉迪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的,母亲”。
母亲逼她去完成自己梦想,做一名女大夫,她就去学那些东西;父亲期望她能融入白人的交际圈,她就天天假装和朋友打电话。
事实上,她看不明白的物理生物,更没什么朋友。
最后,无数压抑情绪的堆积,让莉迪亚走上了绝路。
相比之下,那些敢于表达,敢于向母亲索爱,心理有安全感的孩子,多么让人羡慕。
其实,孩子的每个负面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动机。他们不是故意使坏,只不过为了表达某种需要。
就譬如孩子“磨娘”行为的背后,也是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母亲的时候,是否这几种状况?
1、三岁以前,孩子本来就和母亲更亲密
孩子三岁以前,对母亲的依恋最为激烈。
由于10月怀胎,他们在子宫如此“安全”的环境中,熟知了母亲的心跳、味道,这种依恋很难舍弃。
想要他们长成一个“独立”的人,这个过程是渐渐的,而不是忽然的。
当然,这种依恋会伴随他们的成长而渐渐变淡,大家不要暴力的制止,保护好孩子脆弱又敏锐的心,不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2、在别处积攒的情绪,来母亲面前发泄
有一次,在游乐场看到过如此一幕。
几个孩子玩滑梯的时候,其中一个大孩子插了队,后面被插队的那个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然后就来到母亲面前,一边捶打着母亲,一边大哭。
由于他了解,他打不过“大哥哥”,但他心里又有愤怒的情绪,他只能跟母亲发泄。
这种感受大家也应该理解孩子,大家成年人积压了满腹的怨气,也是容易对亲近的人发泄的,更何况是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
3、了解母亲的底线,而不敢去试探其他人的
《美国婴幼儿教育百科》中指出:母亲不在家,保姆或者家人对你说孩子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不要偷着高兴感觉孩子终于长大了。孩子并没长大,而是他们对其他人的信赖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孩子跟母亲以外的人不敢“撒野”,其实是他们心智成熟的一种“小心计”。
他们了解,自己即便撒野母亲还是会亲亲抱抱他们,可是对于其他人,他们就“怂”了,没“胆量”去试探。
4、需要得不到满足,以“磨娘”的形式发泄
不少职场母亲,天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最多就是从晚上回到家到孩子睡觉的那三个小时。
时间久了,孩子的内心总会不安。他们不了解,母亲为何不陪着他们,更不确定母亲是否会回来,还喜不喜欢他。
所以见到母亲后,他们会表现出“离别焦虑”。
其实,孩子们只不过没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对母亲的渴望,以一种“求关注”的方法在发泄。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成把妹妹苏明玉打伤住院之后,苏明成的岳父问了女儿朱丽一个问题。
他说,苏明成这是有暴力倾向啊,他有没对你动过手。
就这一句话,就赚足了网友的泪点。
同样是女生,苏明玉被苛待长大,成年后不敢相信其他人,不敢去爱其他人。看着是个铁娘子,内心却脆弱无比。
而被“娇生惯养”长大的朱丽,有哪些事情都能回家倾诉,她的背后是永远有依赖的。
这两个女生长大后不一样的宿命,给无数的父母敲响了警钟。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与回话,她们长大后内心才能是充满安全感的,遇见挫折也想跟爸爸妈妈倾诉,不至于一个人活成“无比懂事”的模样。
再反观那些和和母亲在一块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气。
由于他们足够信赖大家,想在大家面前撒娇;由于大家给了他们足够的爱,让他们不惧怕对大家表达与发泄。
“磨娘”的孩子其实是把母亲当做一个“安全基地”,当他们又安全需要的时候,就想要返回看护人身边。
而大家这类“安全基地”要做的,就是允许他们发脾气,给他们的心灵足够宽广、安全的场合。
母亲在的时候,孩子格外不乖,这根本上就是他们对安全感旺盛的需要。
那样,大家这份安全感的给予,除去伴随,还要做到这几件事。
1、足够的耐心,允许他们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大家的理智也会已经崩溃,但还是要跟马上爆发的自己说一声中止,大吼大叫不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还会让孩子缺少安感的表现愈演愈烈。
平静而温和的对待,不打压,不惩罚,就对了。
2、离开时告诉孩子,你要去干什么、回来的时间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有离别焦虑的,由于他们分不清离开和消失有什么区别。
就像孩子子非常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由于他们喜欢那种“消失”又“出现”的惊喜。
但假如他们不了解母亲是走了,还是消失了,他们会局促不安。
所以暂时离开的时候,必须要告诉孩子,母亲会回来的。
最好能把时间量化,譬如,时针到了12那里的时候,母亲就回来了。
3、优质伴随,不需要时间换取我们的满足感
大家一直以为长期与孩子的厮守,就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不是的,安全感源于孩子内心的感知,他们可以确定父母能看到我,他们爱着我。
所以伴随的时间不是非常重要的,优质的伴随才是最长情的表白。
帕蒂·惠芙勒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指出:
孩子喜欢在家,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由于他能被倾听和理解。孩子被理解的越多,将来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在幼儿事情,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比任何教育方法都要紧。
下次孩子再只对母亲“作妖”的时候,想想这背后的积极力量。
毕竟,当他们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大家才会意识到,他们这么黏大家的时光,真的非常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