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教授日前联名写信建言校长招生采取“高考考试+面试”,使得北京大学第三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对此,既是北大教授、又参与招生工作20多年的北大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在昨天同意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大招办现在正在对此论证,但他个人坚决不认可。他指出,此想法一旦实行将可能导致更多“冤判”和“错判”。
“动机是好的,但想法不现实,不具可操作性和公平性”,笑称自己是北大“第12位教授”的林纯镇态度明确。
正方
呼吁摆脱“唯高考考试分数论”
据报道,联名建言的11位教授来自北大10个不同学院。他们建议,北京大学应率先摆脱“唯高考考试分数论”,尝试使用“高考考试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法。即在以中学学习状况和高考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大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常表现、革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查,以此综合决定是不是录取。
随后,北大校长周其凤给予回信,他表示本人完全赞同这个建议,只是“考虑到招生改革事关重大,怕考虑不周,因此向北大同仁和校友寻求建议”。
据《新京报》报道,北大招办也对此事回话说,招办已注意到这封联名信和,信中所反映的问题的确是目前高校招生考试规范中的重大问题。教授们的看法、思想和智慧对于推进北大招生工作具备要紧意义,“大家深受启发”。
反方
内容和形式难保公平性
北大上海招生组负责人林纯镇透露,现在北大招办确实正对“高考考试+面试”的模式进行认真论证。“但在北大任教多年、同时参与招生工作20多年,我并不认可我11位同事的建议在国内是可行的。”林纯镇觉得,在中国现在经济教育和进步都不均衡的状况下,“高考考试+面试”的办法,并不可以保证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在面试内容上。国内各区域学生所受教育水平和程度差别相当之大。面试中的各种问题,有的不发达区域的孩子可能没考虑过的,有的他们根本没接触过,而且应付场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明显没发达区域的孩子好,这样差别之下怎能制造出公平的结果?”
“再看考试的形式。诚然,现在‘高考考试定终身’的做法难免会产生‘一刀切’,但,面试了就真能保证公平?假如北大招生都采取“高考考试+面试”的方法,那全校每年招3000个孩子,起码要面试5000人,哪儿来这么多教授?即使有,海量教授的水平、视线和历程是否一样?被面试的学生会得到一同标准下的公平、量化的辨别吗?”林纯镇还指出,招本科生并非录取研究生 ,研究生在通过笔试后只须学生被导师“看中”就好。但给本科生的打分应该有社会承认的公平性标准。
关于“面试”的质疑:有很多不确定性怎么样保证公平
面试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林纯镇举例说,过去有大学教授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提出:“目前社会还需要包公吗? ”一位答“需要”的学生被扣了分。 “但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严密。没科学标准化的题目,如何能需要标准化的答案?同时,有的教授提出的问题,可能正好这个学生没考虑过,另一个学生却正好有所筹备,那样这个面试对两个同学又怎么样保证公平? ”
“假如说因高考考试一分之差而错过名校的考生,加入面试环节后,教授在短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内的面试中,是不是又能保证区别出几分甚至几十分呢?假如两个考生在面试后相差0.5分?又将录取哪个?公平性又怎么样保证?这样种种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在招生过程中导致更大更多的冤判和错判? ”
北大11位教授在联名信中说:“人的素质具备多样性,包含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很多要紧素质都是高考考试很难有效考查的”。林纯镇表示,提法虽好,“但通过短短的面试时间就能发现这类素质吗?大家能提供给教授和考生的交流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实行起来恐怕力不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