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被就业”倒不感到吃惊,相反,觉得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无他,社会的大环境使然。在数字游戏大行其道的今天,“就业率”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品种罢了。既然举凡关于数字的东西都可以造假,为何到了就业率这里就忽地正常了呢?没这种道理嘛。有业内人士说了,“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还是学校对各院系,就业率的确已成为一个很遭到看重的指标”;不只这样,教育部在审核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与单位工作时,包含审核新增学位授权点时,就业率都是要紧依据。就业率承载了这样要紧的使命,为了达到纯粹依据主观需要拟定出来的某个百分比,非但毫不足奇,而且势必这样!
高校毕业生现在就业难,则就业率越高,越能体现出高校与某地的成绩。然国人喜欢在成绩上弄虚作假,却有肯定的文化基因。最能跟今天“官出数字”画上等号的,该是战国时开始风靡的“上计”了。中央要对地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地方官员便“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跟你玩数字游戏。还有一种没那样貌似严谨但异曲同工的吹牛方法,叫做“露布”。唐人封演说:“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为何叫露布呢?由于要“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跟就业率之类非常有点相像吧?
各行各业以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玩弄数字游戏,应了成语里的“自欺欺人”。不过,自欺是肯定的,能否欺人就难说了,比方现在哪个还会对统计数据信以为真呢?叫人担忧的是,这种恶劣的风气到什么时间才能有所收敛?什么时间才能使数据回归正常,单纯地成为反映真实问题的媒介?“酱里合酱”的帖子引起哄动后,他曾就读的西北政法大学近日表示要对相应责任人作出处置。此举倒让“酱里合酱”感到不安了,说“自己是个有错的孩子”。的确,假如大伙都这么干的话,哪个不好彩才处置哪个,不只非常不公平,而且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