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单元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材料中没涉及商鞅变法手段的是
A.打造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
D.依据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和田宅
2.“5·12”大地震,四川遭到巨大破坏,但有一文化遗产(工程)损害并不大,而这一文化遗产(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王景疏通黄河
3.山东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 )
A.商朝甲骨文记载
B.西周分封制
C.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D.秦朝郡县制
4.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国内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国内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A.奖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D.打造县制
5.追求与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征的倡导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
7.觉得“民为贵”,“君为轻”,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8.下列什么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文物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①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 ②成套的青铜酒器
③绿松石镶嵌的精美铜牌饰 ④白陶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周礼》载:“金有六齐(配方),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这反映了( )
A.甲骨文的雕刻方法
B.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C.金文的形成和进步
D.铁农具的制造技术
10.“尊王攘夷”的意思是()
A.尊崇天子,以天子的影响号召诸侯,抵御周围少数民族的侵扰
B.响应天子号令驱赶进扰的少数民族
C.尊重大王,攻打诸侯国
D.自称天子,消灭敌人
11.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的空前激烈的战争是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2.都江堰市有国内古时候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于隋唐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到今天仍发挥着要紧有哪些用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以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知道“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这个事件叫( )
A.大禹治水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15.下列统治者当中因实行暴政而激起民愤最后致使统治灭亡的有( )
①禹 ②桀 ③汤 ④纣 ⑤周武王 ⑥周厉王
A.①③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6.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是哪一王朝的君主( )
A.西周
B.东周
C.商朝
D.夏朝
17.所有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以相互转化,在下列看法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
18.既做过部落网盟首领,又做过国王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9.清朝人王懿荣初次发现甲骨文的时间是()
A.1799年
B.1899年
C.1911年
D.1919年
20.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于( )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D.通过变法封建规范渐渐确立
2、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材料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交易。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打造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材料一是哪个说的?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手段相对应?
(3)材料三中最有益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规范和最有益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手段分别是哪一条?
(4)依据材料三,假如你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平民,想变为贵族,你会如何做?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反映了国内古时候传闻中的什么规范?这种规范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更替首领的方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与材料一所示的两种规范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赞”(选贤举能)等思想到今天仍然在一定量上影响着大家的思想、行为。
材料2、……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需要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学派的看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学派的看法?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
(3)依据材料二,请问现代化治国的策略是什么?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4.考察古今中外的历史,大家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进步的鲜明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校初中一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拓展“中国古时候改革(变法)”专题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2、商鞅变法的手段:改革土地规范,国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奖励军功,贵族及其后代没军功就不可以获得世袭特权;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商鞅变法触有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1)依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相桓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用途?
(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手段中有什么可以促进秦国经济的进步?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手段又是一条?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为何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有什么怎么看?
答案分析
1.【答案】D
【分析】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交易。(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依据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打造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故选择D。
2.【答案】A
【分析】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是“天府之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既能够防洪又可以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本题选A。
3.【答案】B
【分析】山东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齐国、鲁国,故选B。
4.【答案】D
【分析】依据题干需要和所学可知,奖励耕织和承认土地私有均是经济上的举措,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是政治上的举措,但与地方行政体制无关;打造县制,是地方管理规范,对国内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深远,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B
【分析】墨家的开创者是墨子。他倡导“兼爱”、“非攻”,期望大家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有益于社会和谐。故符合题意的是答案B。
6.【答案】D
【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仁”的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故选D项。
7.【答案】B
【分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孟子倡导法先王、行仁政。所以答案选B。
8.【答案】D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绿松石镶嵌的精美铜牌饰,王室用的高贵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白陶鬶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精美礼器;所以正确的组合是①②③④,故选D。
9.【答案】B
【分析】国内古时候的青铜器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上述材料反映的就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过程中对铜、锡比率的调节,故选B。
10.【答案】A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打出的旗号,王指的是周天子,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夷指的是周围的少数民族,攘夷指的是抵御周围少数民族的侵扰,实质是以此为旗号,扩充疆界,A项符合题意,B项讲解不够完整,攘夷不是攻打诸侯国,尊王更不是自称天子,BCD项讲解错误,故选A。
11.【答案】C
【分析】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与秦国无关,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农民起义期间。所以答案是C。
12.【答案】D
【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不是隋唐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点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答案选D。
13.【答案】C
【分析】孔子是国内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由其弟子编撰记录为《论语》一书,故选C项。
14.【答案】D
【分析】武王伐纣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故选D项。
15.【答案】B
【分析】夏朝延续了四百多年,末代王桀统治残暴。商的纣王统治荒淫无道,被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发动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西周非常快就灭亡了。②桀④纣⑥周厉王都是亡国的王,选择B。
16.【答案】C
【分析】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是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故选C。
17.【答案】A
【分析】老子觉得,所有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与易、长与短、前与后,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擅长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就是道家思想的倡导。
18.【答案】D
【分析】国内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夏,而禹又曾是黄河流域的部落网盟首领,故选D。
19.【答案】B
【分析】结合所学常识可知,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得了病,在达仁堂买药,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后经学者研究,发现这是甲骨文;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0.【答案】D
【分析】春秋以来,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用法和推广,私田很多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成为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进步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显著。如此各国通过变法,封建规范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国内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21.【答案】(1)商鞅;
(2)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交易;打造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我会努力带兵打仗,在战场上立下军功。
【分析】材料一是商鞅说的,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改革手段相对应,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三中最有益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规范和最有益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手段分别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交易;打造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该手段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方法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假如我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平民,想变为贵族,我会努力带兵打仗,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与,宗室非有军功不能列入公族簿籍。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能铺张。所以只有凭我们的本事去争军功。
22.【答案】(1)禅让制 用人要发扬民主,看重贤人;应通过民主的方法选举干部;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只须回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2)从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制。
(3)喜欢禅让制,由于它体现了民主;喜欢王位世袭制,由于它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内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判断是禅让制。这是一种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选拔人才的规范,能够帮助选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2)依据材料2、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可以看出此时的王位是世袭制,而不再是像材料一中的选举产生的。
(3)如此的题型第一要选择一个答案,然后理由要跟你的选择相适应,不然不可以得分。假如你选择禅让制,就要谈它的优势:体现了民主。假如你选择王位世袭制,就要谈到它的历史进步性。
23.【答案】(1)墨家学派
(2)儒家学派;仁
(3)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分析】(1)墨家学派的开创者是墨子,他倡导“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倡导对待其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其他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墨子期望大家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2)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的思想主如果“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其他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儒家学派“仁”的核心思想。
(3)依据材料二“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需要结合。”可知,现代化治国的策略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家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24.【答案】(1)用途: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有益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进步
(2)手段:改革土地规范;重农抑商;
深远影响:推行县制
(3)缘由:商鞅变法触有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改革都会遭遇见旧权势的阻挠与反对;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很曲折;改革者需要要有坚定的决心才能获得改革的成功。
【分析】(1)管仲相桓公,指的是齐桓公时期的管仲改革,正是由于管仲改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所以其用途是: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有益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进步。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交易;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依据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类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进步,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项手段是:打造县制,到现在国内仍然用。
(3)依据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就触动了保守、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4)正是由于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进步,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大,进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商鞅最后被处死,又说明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