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大家都有一个一同的夙敌,他的名字叫“其他人家的孩子”,大家从没见过他,但大家都了解他,由于他一直挂在爸爸妈妈嘴边。小时候,他学习好,回回年级第一,不打游戏,琴棋字画样样精通,必要时连十八般兵器也能样样精通;长大了,他有正儿八经的工作,一个月薪资上万块,还有称心如意的女友……总之,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可以,他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在爸爸妈妈批评大家时当令出现,打击大家本就少得可怜的自信心。
俗话说“孩子一直我们的好”,但时过境迁,这句流传到今天的俗话也未必正确。现在,父母都信奉的名言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当大家处于生活的某一阶段,但却未完成这个年龄段本该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没如爸爸妈妈期望般解决问题时,“其他人家的孩子”就会频频出现,成为勉励大家“三省吾身”的紧箍咒。
更无奈的是,这道紧箍咒是爸爸妈妈以爱的名义为大家套上的,大家无从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同意爸爸妈妈想要将大家培培养“最好的那一个”的急切的心情,不断和“其他人家的孩子”比,跟“其他人家的孩子”斗,等大家暂时超越他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举出更完美的“其他人的孩子”,周而复始。
“其他人家的孩子”愈加理想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乃至整个社会愈加功利化的攀比式教育心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打骂体罚也是可以被理解和同意的,只须对孩子的以后有利,这是不少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所以,即便这种对比会伤害孩子的自信,但在所有为了孩子的大首要条件之下,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方法一再被理解、宽容甚至放纵。于是,愈加多的孩子从小就被笼罩在“其他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这种不断来自至亲的质疑和否定,会让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遭到永久性的挫伤,让这类将来的花朵愈加失去自我,对自己愈加没信心,畏畏缩缩,唯唯诺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时,难道不应该是父母第一检讨自己并作出改变吗?期望诸位父母能尽快让“其他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停止这种名为“爱孩子”,实为“害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