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爸爸妈妈应警惕
以下这类以礼貌为名义的伤害,是否也过去发生在你或者身边人的身上呢?
NO1.让大的让小的:伤害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可感
【案例】4岁的哥哥在玩我们的玩具时,2岁的妹妹来捣乱。两个人争抢起来时候,母亲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时以责备的口吻对哥哥说:妹妹还小,你要多让着她!哥哥情绪爆发了,一边大哭,一边嚷着:不让,就是不让!
大的让小的,大的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国内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大家一代一代都是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但期望6岁前的孩子子就严格遵守这个传统,去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谦让的传统本身无可厚非,但假如在孩子争吵时,不分是非黑白,一味地借用这种传统礼貌规则来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结果总是是大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偏心或者嫌弃他,而日渐变得不听话或者不自信,而孩子子却恃宠若娇,变得愈加任性。
这个场景不只发生在不少家有二宝的家庭,在几个小朋友一块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譬如小区里面几个小朋友在一块玩,发生了争吵,有的大人为了和别的家庭礼貌相处,一般对我们的孩子说: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
其实在孩子发生争吵时,大家最容易做个中立的仲裁者,知道了解事情的始末,再选择处置方法,做到不偏袒,不护小。你可以走过去跟孩子们说:嘿,告诉我刚刚出了什么事?让我看看有没更好的解决方法?哪个先说?等孩子们说明状况之后,再帮助他们剖析。假如大孩子不想与孩子子推荐玩具,你可以问他为何。
若是他一个人的玩具,那样你可以跟他说:嗯,我们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权,不过,你若是和弟弟妹妹一块玩的话,大伙可能都会玩的更高兴。假如他还是坚持,也不需要勉强,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给小一点的孩子玩,并且简单地告诉他:这是哥哥的玩具,这个是你的玩具。
若是公共的游乐设施,你就能这么和孩子们说:这个滑梯是大家大伙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玩,要不,大家排队轮流玩吧?
NO2.逼孩子打招呼: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构
【案例】母亲带孩子回老家,出发前就跟孩子说见到爷爷和奶奶要大声问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如何说都不愿叫。母亲烦躁地说:快喊爷爷啊,如何这么没礼貌呢?太叛逆了。结果是母亲越批评,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见面问好,特别是见了长辈要问好,这是世界性的礼貌。这本身也是基础的社交礼仪,是孩子需要学会的一项技能。但若为了培养孩子的基础礼仪,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法,就总是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不听话。
还有父母见孩子不愿打招呼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礼貌的原因,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台阶,就说孩子有点内向,譬如一种容易见到的情景
母亲携带孩子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个奶奶;母亲于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对孩子说,快,叫奶奶。可是,此时,孩子总是躲在母亲身后,一副羞怯的样子。母亲只得无奈地对奶奶说,我家孩子太内向了,不好意思!
这位母亲为了不让他们尴尬随口就说孩子内向,却没见此时,孩子咬住了嘴唇,一脸通红,在母亲身后躲得更紧了。母亲直接给孩子就贴上了内向的标签,于是一个笃定不喜欢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如此被母亲强化出来了。这个母亲就如此易如反掌地摧毁着孩子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缺少力量去自我成长、自我构建。
事实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无需逼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
假如父母总能热情地与其他人打招呼,那样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培养见面问好的好习惯。
你也可以给孩子多看些习惯培养的绘本。有时,绘本里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会让孩子非常有亲切感,这类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会想跟着学习。
假如带孩子去朋友聚会,或者大伙庭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见什么人,假如他能和他们见面问好的话,这个聚会就会变得很high。有的孩子不喜欢不少人的场所,如此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筹备。到场后就会表现得好不少。
NO3.面对其他人的夸奖,哪儿!哪儿!的谦语: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母亲携带孩子在小区骑自行车玩,有个阿姨看到了,夸奖说: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这种时候,这位母亲谦虚地说:哪儿!哪儿?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孩子听了,一脸暗然。
听到夸奖时,习惯性地回复哪儿!哪儿!,这也是容易见到的中国爸爸妈妈的谦虚和礼仪方法,然而,对孩子而言,有时候却是一味毒药,甚至会瞬间杀死孩子那点脆弱的自信心。就像这位母亲,她的过分谦虚完全没注意到孩子内心的活动,也没顾及孩子的面子,更别提保护孩子的自信。假如常常如此拒绝其他人对孩子的夸奖,他非常或许会觉得真的是自己能力不可以,自己努力了还是做不好。如此一来,非常或许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些父母,在习惯性谦虚礼貌回复的时候,还有另一种担忧: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夸奖而变得骄傲。他们想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孩子谦虚的性格特点。
其实,只须能教给孩子正确归因的方法,父母完全没必要担忧孩子会骄傲。还是以这位母亲为例,假如她当时可以这么说:嗯,他近期常常训练骑车,进步非常大。那样孩子就能听出来:母亲认可了阿姨的夸奖,并且了解自己是由于训练得多,所以骑车进步大。母亲对孩子客观的一定和鼓励,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打造自信。
总之,面对其他人对孩子的夸奖,慎用哪儿哪儿的谦辞,或许大家需要做的,只不过笑纳其他人的夸奖,同时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NO4.碍于面子不予拒绝:对孩子有害的推荐行为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案例】新年期间,全家人聚在一块,一个亲戚给两岁半的孩子喂了一个高兴果,本来母亲也说不要给孩子吃,但孩子想要吃,亲戚就说:没关系的,我家孩子一直的这么吃。为了顾及亲戚面子,母亲没坚决制止。不料,高兴果却卡在孩子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挽回孩子的生命。
这是新年期间在微信上传播非常广的案子,母亲们可能还有印象。二岁半的孩子被高兴果噎死的事件并不多见,可能当时孩子在边吃边玩,或者边吃边说话,又或者是别的那种情况。不过,母亲假如不是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可以坚决制止,那样就不会酿成这个悲剧了。
另一个容易见到的场景:母亲携带孩子在外面玩,在一块玩的另一个小朋友的奶奶给他糖吃,糖拿出来了,孩子怎么说都要。可是刚在家吃糖了,母亲不想让他连着吃太多,而且非常快就要到午餐时间了。可是老人家给孩子糖吃,她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好让孩子吃了。那天中午孩子饭量明显降低。
类似的事情常常发生。大人在给自己家里孩子吃零食的时候,都会分给一块玩的孩子一点,以显源于己的大方和友好,而另一方的父母又常常由于不好意思拒绝其他人的推荐而只好默许,或者虽然口里说着感谢,可心理却充满了担忧。
推荐也是大家的传统,同意其他人善意的推荐是一种礼貌。然而,假如这个推荐是你无需的,或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影响,那还是礼貌而坚定地拒绝最好。譬如,谢谢啊!不过他常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饭,千万不要给他!或者谢谢,我家孩子还不会吃坚果等等。
假如孩子吵着要,他们坚决给,那母亲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母亲先帮孩子收着,等孩子吃玩饭了再拿给孩子吃或者等孩子长大了再给孩子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