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2019年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7单元测试题

   日期:2025-01-25     来源:www.nikiwae.com    浏览:779    
文章简介:《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1、选择题                                                                           1.标志着国民党在国内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 A. 人民...

《解放战争》单元测试题

1、选择题                                                                          

1.标志着国民党在国内统治结束的事件是( )

A.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 三大战役的彻底胜利

C. 中国成立

D. 北平和平解放

2.刘伯承和邓小平被叫做战场上的最好拍档,它们一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 《兴国土地法》

D. 《中国土地改革法》

4.1945年8月,大家的目光聚焦重庆。此时此地发生的大事是( )

A.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C. 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D. 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5.一座城市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毛泽东也欣然写下“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句。这座城市是( )

A. 南京    B. 锦州      C. 扬州         D. 北平

6.1945年8月到十月间,全中国人民一同的关注点是( )

A. 北伐战争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重庆谈判

7.1949年春,在北平西苑机场阅兵时,毛泽东对率部同意和平改编的原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说:“北平和平解放,宜生兄功不可没。”这里的“宜生”是指( )

A. 李宗仁          B. 张学良              C. 佟麟阁        D. 傅作义

8.1945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期望。这反映出当时大家的常见愿望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渴望和平,争取民主

9.“图像是可视的历史。”下面这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它标志着( )

 

A. 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策略进攻的序幕

C. 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被基本消灭

D. 国民党在内地统治的覆灭

10.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如果为了( )

A. 防止内战,达成和平

B. 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C. 达成西藏和平解放

D. 商讨恢复经济建设的具体策略

1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歌颂的是哪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2.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飞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天朝田亩规范》

D. 《土地改革法》

13.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是多种原因综合用途的结果。解放战争最后获得胜利的原因(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共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提供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4.某连环画中的一页写道:“杜聿明集团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方圆10余里的区域,……30余万国民党军和随军而来的家属,吃饭成了大问题。撤出徐州时,只带了几天的粮弹。于是,30余万人的生命全系在飘飘忽忽的降落伞上了。”该文字所述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徐州会战

15.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机会,作出策略决战的决策,决定首战东北。为此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

A. 平津战役     B. 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 渡江战役

16.为知道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中共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A. 《天朝田亩规范》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资政新篇》                     D. 《土地改革法》

17.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要紧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一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 防止了内战的爆发

B. 签署了《双十协定》

C.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 通过了《一同纲领》

18.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④平津战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②①④

 

2、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在重庆,有的人觉得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依据的……但,这只不过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其次,还有很多原因,使蒋介石还不可以不有不少顾忌。”

——毛泽东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了解“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何还要去呢?

(3)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要紧关头,年轻人学生第一奋起抗争;中国无产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1935年十月)

材料3、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一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去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后四句诗反映了长征中的什么重大军事行动?

(3)材料三中国共谈判的地址在哪儿?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什么协定?

21.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话”阴谋)

 

解析这两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一中的“和平策略”或图二中的“协议”指的是什么?图一中的磨刀与图二中人物背后的奸笑有什么深层次的意思?

(史料“露”狰狞)

史料1、1945年十月13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遵照他的《剿匪手册》,努力进剿。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的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

史料2、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些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

上述两则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何作充分筹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幕后与其狼狈为奸?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间?

(方案“战”敌人)

史料3、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策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打造了两块依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未来的策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方位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方案是什么?这次军事胜利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用途?

22.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进步的沧桑与巨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

材料1、这年8月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讲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地签下名字……。

材料2、在时间意义上是一个新年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3、历史的见证(见图一)  材料4、定格的历史一页(见图二)

 

请回答:

(1)倘若你要知道近代南京历史,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正确渠道有什么?(任举两例)

(2)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依据材料和所学常识说出“起点”和“终点”分别指啥事件?

(3)材料二中“民国取代了帝国”发生在哪年(以公元纪年)?材料三的图片反映的是啥事件?材料三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分析

1.【答案】A

【分析】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命令,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分兵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统治中国长达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权势退往台湾,在国内的统治结束。故此题选择A。

2.【答案】B

【分析】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大别山推行进攻的策略性行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三次策略决战,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指挥者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平津战役的指挥者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答案】A

【分析】抓住题文关键字“1947年”,结合所学常识,1947年十月,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人民解放战争的人力、物力支持,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答案】B

【分析】题干中的重点信息是“重庆”,依据所学常识,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的内战方针已定,但其发动内战的筹备工作还没就绪,于是蒋介石玩弄其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所以此题选B。

5.【答案】A

【分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所以答案选A。

6.【答案】D

【分析】依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到十月间”,结合所学常识可知,选项A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选项B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选项 C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选项D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到十月间;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D

【分析】因为中共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同意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所以这里的“宜生”是指傅作义,故选D。

8.【答案】D

【分析】1945年8月,八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筹备发动内战,又不想违背民意,所以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假如毛泽东不去就能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为了争取真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使大家看到和平的期望。

9.【答案】D

【分析】题干提供了重点图片信息“南京解放”和文字信息“1949年4月23日”,结合课本所学剖析,1949年4月21—23日,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故答案为D。

10.【答案】A

【分析】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主如果为了防止内战,达成和平,故选A。蒋介石的目的是取得筹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所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1.【答案】D

【分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家可以得出答案为渡江战役,故选D。

12.【答案】B

【分析】结合所学常识可知,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规范,实行耕者有其田,根据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拟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赖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规范,进步农业生产。依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每个解放区先后拓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故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规范》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故AC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法》不是1947年颁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答案】D

【分析】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等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原因,故答案选D。

14.【答案】B

【分析】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策略性进攻战役。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C

【分析】题干中“1948年”“东北”是解题的重点,由此可以直接看出符合题干的是辽沈战役,故选C。

16.【答案】B

【分析】A项 《天朝田亩规范》颁布的时间是1853年定都南京后;B项1947年,中共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故B符合题意;C项《资政新篇》颁布的时间是1856年;D项《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由此剖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7.【答案】B

【分析】阅读题干所给提示信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由于1945年8月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后达成了有益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很大的主动。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C

【分析】依据所学常识,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抓住战机,进行了策略反攻和策略决战,先后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发动了辽沈战役(1948年09月12日--- 11月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06日—1949年1月十日),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三大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2日攻占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上述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故选C。

19.【答案】(1)重庆谈判。

(2)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量地争取和平。

(3)签订“双十协定”。

【分析】(1)依据材料“在重庆,有的人觉得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常识可知,为了尽所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十月十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共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毛泽东谈论的是重庆谈判。

(2)依据(1)的剖析可知,毛泽东去重庆是什么原因: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量地争取和平。

(3)依据(1)的剖析可知,“这次和谈”的结果是:签订“双十协定”。

20.【答案】(1)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海外交失败。

(2)军事行动: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会师。

(3)地址:重庆;协定:《双十协定》。

【分析】(1)通过“山东亡矣、年轻人学生”等,大家可看出该材料讲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于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海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大渡桥横铁索寒”,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涉及到的军事行动是:爬雪山,红军会师。

(3)通过“1945年8月、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大家可总结出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答案】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为发动全方位内战作筹备。美国。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方位内战爆发。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每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未来的策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方位胜利奠定了基础。

【分析】(1)依据图一一边磨刀一边抛出和平策略。反映了假和平,筹备内战的行为,可知是重庆谈判。结合课本所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取得筹备时间,打着和平的幌子。三次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依据前面的问题已知图1、二光头的人物是蒋介石。结合课本所学,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内战取得筹备时间。故蒋介石背后的“奸笑”,反映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依据材料一蒋介石拟定《剿匪手册》,“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绥、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的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说明蒋介石为发动全方位内战作从理论、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筹备;依据材料二“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集中在中国与印度境内所有些军用和民用飞机,帮助蒋介石将驻湖南芷江的第六军运到南京。”说明美国帮助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反映了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勾结;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方位内战爆发。

(3)依据课本所学,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拟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集中优势兵力每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由史料三“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策略转移,……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方位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这次军事胜利为未来的策略反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方位胜利奠定了基础。

22.【答案】(1)当时的照片、当事人日记、(本人口授或档案文字材料记录等,任选两条即可)

(2)起点是鸦片战争战败,(或者签订《南京条款》,英军占领南京);终点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3)1912年,南京大屠杀,说明日军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紧急暴行之一。(或者说明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等,符合题意均可)

【分析】(1)第一手材料就是最直接的材料,当时的照片,日记,与一些要紧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一手材料。

(2)依据材料一和图二可知,材料一指的是《南京条款》的签订,中国受屈辱的历史开始,图二是指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统治,国民党政权覆灭。

(3)材料二中“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是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打造,图三中的重点数字是“300000”

依据所学常识可知是抗战时期日本在南京屠杀了中国军民30多万人,说明了日军的残暴,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之一。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