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中三个较为成功的办法论文
摘要:文章在简析了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办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革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汇总了该系教学团队在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网站辅助教学法等三种行之好办法,以期对高校相同种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字:课程群 教学办法 改革
教学办法是一种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方法,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常识、技能使身心进步而一同活动的科学办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针对不一样的课程种类、专业需要、学生特征,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办法与方法,从多方面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和教学水平,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的,是高校所有从事教育活动的有识之士的要紧目的和一直努力考虑的问题。
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是以城市这一一同研究对象为纽带的一组课程,包含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苏州科技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系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管理软件三个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要紧地位。自2007年起,我系组织骨干教师组成了教学团队,第一通过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成功教改案例的集体学习等方法,对该课程群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剖析,总结出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中重常识讲授、轻能力培养;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教学方法优化不足、师生交流途径不畅。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群的特征、学生和专业的特征,在广泛咨询教学专家、很多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和最新文献的基础上,大家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革新为支撑”的改革原则,并在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团队和教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改革等有关活动的配合下。重点进行了近三年的教学办法改革探索。本文介绍了大家在实践中一些效果显著的做法。期望对相同种类专业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拉近理论与现实距离,增进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肯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程,让学生通过自已对案例的阅读与剖析及在集体讨论,知道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定义或理论。并培养和提升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办法和过程。近几十年来,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遭到高度看重,在哈佛,所有些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讲授,一个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大约要用800个案例
因为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具备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交叉性强、理论性强等突出特征,使得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办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成效,而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在这种课程中正可得到发挥。因此。自2007年开始,大家开始吸收哈佛等模式的优点,有意识地筛选针对各种教学内容和目的的教学案例,借助教学网站做成案例库,将案例教学渗透到愈加多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三年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具备独特的优势,选择具备典型性、代表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门、能制造各种讨论点的各类案例,并将它改编以适应各种不同教学目的,同时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案例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增进学习兴趣、理解理论常识并将它应用于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具备要紧意义。
第一,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用生动、形象、有趣、贴近实质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真的认识到专业常识的价值,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譬如在讲授城乡地域的划分时,大家依据学生多来自长三角的苏、锡、常的实质状况,选择了苏州、常州在行政区划调整时不一样的处置方法对该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不同成效的案例进行对比剖析,并将在这两个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应用于另一个案例城市滁州的行政区划调整建议中,学生在学完之后发觉“专业常识居然能对城市建设实践产生这样大的指导用途、是不是正确运用这类常识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城市进步进程”的感觉,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学生对课程常识的理解和兴趣自然就提升了。
第二,案例教学法是理论常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并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剖析实践。因为所有案例均是城市进步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事实,不少是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所以学生可以随便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譬如讲授城市群时,大家使用学生生活于其中的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案例,并与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讲授城市形成和进步的条件时以美国东北部和国内福建沿海区域为案例,并让学生剖析为何城市都出目前山麓、河口,而且河流越大、城市就越大等现象。上课时应用这类案例,使学生通过考虑深刻认识到影响城市形成与进步的各种条件,不只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常识的理解,对学生夸后从事与城市有关的规划、调查、研究等工作都有非常不错的指导意义。
最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在推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案例中都包括有供学生考虑、剖析和探索的很多问题,学生要透过海量的、暗含的、看上去不有关的情景去察看、剖析、讨论和体验。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无形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群体协调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是开放的、进步的、不唯一的。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法作出剖析和判断,获得了自主学习的办法。
2、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看重学习力、实践能力、革新精神、合作意识、角逐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进步打好基础。这也决定了教学不止是让学生积累现成常识。而且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认知过程来感知现象,获得、剖析、处置信息,将常识通过“内化”转化为素质。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办法。
在城市科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中。大家广泛地引入了项目教学法,获得了好的成效。基本操作模式是:将综合性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研究性项目。譬如某城市交通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某城市空间布局与地价的关系剖析、某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等,分别布置给由若干学生自由结合形成的每个项目小组,由项目组成员负责研究策略设计、实地调查、报告写作。最后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并制作PPT在课堂上汇报。学生为了完成如此一个项目,需要调动所有学过的有关常识、主动补充未学过的常识,很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通过实质研究课题的设计、调查、报告写作及汇报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譬如。05级有一个组的 同学为了得到部分资料,连续多日到某个政府机关去“报到”,最后终于打动他们。给他们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学生自己也领悟到了很多调查的方法,感到收成颇多。而项目小组一次次的汇报,也很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在相互合作和角逐的过程中,训练了角逐意识和合作能力。对比发现,从大三开始,设计课程较多、常常拓展此类项目教学的资源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用人单位也时常反映“该专业的学生看上去比较成熟”。
3、积极建设教学网站。畅通师生交流途径,形成“无限”课堂
互联网课程是指在一流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备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点。为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大家借助学校局域网提供的条件,搭建了课程群教学网站,网站的功能模块有教师介绍、课程介绍、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参考资料、考试试题库、习题库、教学平台、课后答疑、典型问题、出色作品、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管理、作业递交与批阅等等。伴随应用的深入,教学网站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成效和达成培养目的的巨大促进用途日益显现,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活动的一些突出矛盾。
第一,城市科学类课程群具备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纷杂,交叉性强等突出特征。且因为国内处于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各类新现象、新事物进步日新月异,城市科学类课程的很多常识更新飞快,任何出色的教程都很难赶上年代的变化,不断压缩的课堂教学时数又使教师非常难给学生补充足够的最新常识和理论。而教学网站第一是一个资源中心,借用教学网站,可以为师生构建一个时时更新的有关专业常识和信息的资源库,使师生紧贴学科进步前沿,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地域限制,依据需要查阅有关资料,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拥有些资源共享,丰富网站的资源库。这就解决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除此之外,网站还可以将任课教师精心筹备的讲义、教学课件、互联网教学资源,学生制作的优质课件、作业等积累起来,达成开放式共享和反复借助。
第二,在以前的讲课活动中因为很多课程为大班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途径狭窄、紧急缺少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则选择“爱听就听、不想听不听”的态度,不会主动对教师的讲课状况进行反馈。调查中甚至发现一些学生在课程马上结束时还不了解任课老师名字的事情。借用互联网平台,非常不错地达成了达成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也可以通过建议箱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效进行建议和反馈,还可以就自己有兴趣或需要深入学习的内容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
第三,因为我系所开设的城市科学类课程群面对的是三个培养方向不同、基础差别较大的专业,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又千差万别,传统的课堂教学非常难达成真的意义上的因地制宜。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可以参考我们的基础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技巧和学习进度,从而达成真的意义上的因地制宜,由以教为主变为,从学为主,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结语
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一流的教学内容,只有和一流的教学办法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本文汇总了我系在城市科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中使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站辅助教学法等一些行之好办法。期望对高校相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肯定的参考。